(原標題:papi醬工作一天裸辭:你看到了灑脫,我只覺得殘酷)

papi醬工作一天裸辭:

你看到了灑脫,我只覺得殘酷

你聽過哪些辭職理由?

錢少事多離家遠、看不慣領導同事、世界這麼大想要去看看……

最近,papi醬談起了自己的裸辭經歷。

導演專業畢業的她被朋友介紹到一家公關公司工作,工作內容卻和自己想象中的差異很大:

第一天,她被分配到的任務是——“查出全球十大石油公司的中英文介紹”。

查完以後,papi醬當天果斷辭職。

理由簡單直接:“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我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 

有人當即鼓掌:乾脆果斷、有想法!

可是,papi醬的裸辭,瀟灑歸瀟灑,普通人要想瞎模仿,風險真不小。

1.

年輕,就要說走就走?

辭職,是許多職場人逃脫不掉的“終極宿命”,裸辭也漸漸成爲了一種“潮流”。

領英發布的《2019年度求職體驗調研》顯示:

70後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離職時間是四年以上,80後是三年半,90後是19個月,最年輕的95後一代,則只有7個月。

還有超過半數職場人,在換工作時選擇了裸辭。

網絡上,也隨處可見裸辭的人。

有人是因爲工作量太大不堪重負。

在話題#生活被工作填滿該不該辭職#下,網友抱怨:

“工作太滿,同時做着幾個人的事情,工資卻是一個人的,必須辭職。”

一個人幹了三個人的活 / 微博截圖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拼命往前跑,“裸辭”可以讓人暫停下來歇口氣。

對年輕人來說,不需要承擔家庭負擔、不用顧慮沉沒成本,停下來的代價不大。

“說走就走”,也就容易得多。

上個月,浙江一個姑娘的“說走就走”,上了熱搜:

“放假玩得好好的,分管領導突然來找我,說十一假期選兩天值班,非常突然,好像是說有個人臨時有事,要頂上。”

但是姑娘早已有了行程安排,只好告訴領導自己不在家,沒辦法去“頂上”。

結果領導說,公司大於個人,讓她把行程取消回公司加班。

姑娘一聽怒了,當場辭職。

評論區一片叫好:

“真以爲我們年輕人這麼傻嗎?”

“公司大於個人,領導自己怎麼不去加班?”

說走就走 / @齊魯晚報

這樣的裸辭,看起來總是格外熱血:“不喜歡,我就走。”

但也有許多關於“裸辭”的帖子,滿是糾結、迷茫: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如何做好、沒有規劃整日渾渾噩噩、對工作越牴觸越覺得沒有意義……

辭職、跳槽,成爲他們最好的逃避焦慮的方法。

人們似乎有一種觀念:“裸辭的人是真正的勇士,敢於反抗現實的工作,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

可那些“人生苦短想走就走”的人,並非每一個都能真正瀟灑。

工作帶來的安全感,擁有的時候總是被忽視,失去之後卻難免焦慮。

2.

衝動裸辭,遲早後悔

有些人,準備周全後裸辭:

可以承受暫時沒有收入,手裏可能有幾個待定的offer,對下一份工作做什麼有明確規劃……

但多數人的裸辭,都是一時衝動,“後悔”或許很快就會找上門。

一位網友在投稿了自己裸辭後的苦惱:

裸辭之後後悔了 / @辦公室吐槽bot

對以前的工作不滿意,果斷辭職重新找工作,可是後來找的工作都不如辭掉的那個好。

後續的工作邀請越來越差,她開始爲當時的衝動感到後悔。

評論區許多網友說自己也有相同的經歷:裸辭後的求職階段讓人心累、恐慌。

“辭職一時爽,待業火葬場” / 微博評論

靠一份死工資“續命”看起來的確很慘。

可是沒着沒落、失去安全感的日子,也並不容易忍受。

勸你裸辭的人,常常會告訴你“不被工作束縛的生活有多爽”。

但他們不會給你發工資。

“毫無準備說走就走”的瀟灑背後,常常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有這樣一種說法:

“每一次工作實際上都是在積累人脈以及各種資源資產,這種隱形資產通常需要五年以上的積累才能夠化爲切實的自我價值紅利。”

也就是說,太過頻繁跳槽的人,可能是在不斷地浪費“資產”。

最後的結果,大約是白白浪費體力,一無所成。

有網友在論壇發帖求助:工作太穩定,缺乏激情,想要裸辭。

四百多條回覆裏,多數人都在“勸退”:

有人建議他先利用空閒時間學點新東西,便於以後找工作;

有人詢問他是否有存款,是否有規劃……辭職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太多。

3.

沒有哪一份工作能夠輕而易舉

我並不是反對裸辭。

無論是在一個崗位上日復一日,還是面對不喜歡的工作果斷離開,都無可厚非。

關鍵是,你真的想清楚了嗎?

離開,到底是去追求夢想還是逃避工作的苦?

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上一份工作上出現的問題,在下一份工作中,還會不會出現?

《圓桌派》討論過這個問題。曾經是出版社副總編、也做過面試官的嘉賓張立憲評價他遇到的那些裸辭者:

“至少有一半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他就隨波逐流。”

不懂想要什麼,沒有人生規劃,只能靠工資衡量職業。

對自己也沒有一個客觀瞭解,出來之後就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

跳槽,不是解決問題的解藥。

沒有目標,纔是根本原因。

主持人張泉靈以《生命的後半段》這篇長文爲分號,轉行去創業。

她目標明確,一定要在教育領域闖出一片天地:

“我今年42歲,1997年來到電視臺至今有18年了。

42歲雖然沒有了25歲的優勢,可是再不開始就43了。所以,這就是我新的開始。”

抽身離開的確是一種勇氣,但更重要的是,你要給這種勇氣一個方向。

有人問劉若英:“爲什麼你總能給人一種溫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覺,難道你生活中遇上難題的時候你不會很氣急敗壞嗎?”

劉若英回答:“因爲我知道,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沒有哪一種選擇萬無一失,沒有哪份工作輕而易舉。

沒有規劃、沒有預備地換工作,只不過是暫時終結面前的麻煩,換個地方繼續焦慮。

同樣的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或許仍然會上演。

辭職、跳槽,應該是出於對未來發展的考量,而不是對現下紛雜事務的逃避。

想走就走是很酷,但一時衝動,或許只是“自斷退路”。

王寧 本文來源:談心社 責任編輯:王寧_NB1246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