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的老城門戶—青平街,曾紅極一時,現在卻稍顯無聞。從繁華到落寞,這裏蘊藏着這個城市的歲月變遷。所以我纔在標題上寫了“消失”二字,消失的是過去的那種熱鬧之感,但不變的是我們內心深處對這條街的熱愛與懷念。

過往數年,這裏是金堂人首選的聚餐之地。如今金堂在發展,更多商圈拔地而起,曾經熱鬧無比的青平街已不復從前的模樣。但一提起青平街這個地方,依舊會勾起許多金堂人內心深處的某些故事與回憶。

青平街:有着金堂人忘不掉的美食

白日的青平街,是參天大樹下的林蔭路;夜晚的青平街,是金堂人熱愛生活的一個小縮影。

夜深了,修鞋師傅依然搖着陳舊的補鞋機,一針一線地細心縫着。冰冷的東西,注入了人情,便多了層不同的韻味,有溫度,有記憶,還有情感。這樣想想,似乎這個冬天也沒有那麼冷了。

除了那些老建築、老社區,青平街這片那些短則幾年,長則一二十年的美食,也見證和反映了這片土地的變化。

美味是凝結在舌尖上的記憶,美食是貼近生活的煙火氣息,這些熟悉的街頭巷尾,可藏着不少歲月堡出的好味道。第一個要說的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蘭烘糕,到現在這一代的蘭志明,蘭烘糕已經傳承到了第四代,它是路邊攤上的傳統小喫,更是獨屬金堂人的童年回憶。

蘭烘糕對面,還有一家糖油果子。昨天我到青平街,已經接近晚上7點了。糖油果子的老闆都收攤回家了,我只好看看之前的照片過過乾癮。糖油果子一定要趁熱喫,表面的紅糖油亮澄澄的,芝麻稀疏地粘在上頭。咬一口外皮,焦脆中帶着一絲焦糖香,內裏糯軟回味。

當然,我也喜歡在初冬的夜晚,來上一碗麻辣燙,就着路邊昏黃的燈光,聽着大家愉悅的交談,看着爐竈上緩緩冒出的熱氣,一縷縷升騰而上,直到我品嚐完這一份美味。

青平街,它養刁了老城人的嘴,溫暖了金堂人的胃。香餑餑乾鍋、成陳鴨頸王、趙記手撕兔、小郡肝串串香...無論過去多少年,也依然是好喫嘴們心中無法撼動的美食老字號。

雖然和過去相比,青平街不再那麼熱鬧,不再那麼有人氣。但我還是想趁自己還記得的時候,來記錄下關於它的故事和那些難忘且寶貴的時光。所以堂粉兒們,抓緊時間來看看吧。城市變化這麼快,說不定等哪天我們再來時,它就又變了模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