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國先森 圖/網絡

南村北村分別位於鍾靈毓秀的文筆山陽面和北麓,儘管有高大巍峨的山脈孕育和庇護,但從新中國建國以來,人口均爲1000多人的兩村從來就沒出過大學生。有風水先生說,那是因爲兩村的祖墳,都沒找到準確的龍脈吉穴去安葬。

儘管兩村互爲近鄰,擁有共同的“靠山”,但彼此沒有因地緣關係相互照應,攜手共進,更多的是明爭暗鬥,爭強好勝。每年春節的大鼓會,兩村都在暗地裏較勁,看哪村的籌款多,邀請的嘉賓多,聚餐的場面大,哪村的村民就覺得臉上有光。今年落後的,發誓明年一定要贏回來,誰也不服誰。

不過在出大學生這件事情上,兩村人都覺得是共同的恥辱。這麼多年來,偌大的兩條村都沒出過一個像樣的大學生,很多人都賴在風水上。尤其是聽過“高人”那麼一點撥,兩村人都湊了大把錢請有名望的風水大師來把脈,像競賽一樣在文筆山上展開了地毯式搜尋。最後,兩村都相中了山頂一處流水潺潺的地方。

這處地方山峯挺拔,雄奇秀麗,像一支如椽大筆倒插在這裏,山泉水山峯前的低窪處匯聚成一個水池,就如一個墨硯,這就是傳說中的文曲星下凡之地。既然是風水寶地,兩村人都說是自己村先發現的,互不相讓,甚至還上演了全武行。村委和司法出面才暫時把事情壓了下去。

一年,兩年,三年,結果誰都葬不下去,兩村人的積怨就越來越大。事有湊巧的是,那年,縣重點高中高三文科班名列前茅的是南村的姑娘韋雲燕,理科班遙遙領先的是北村的小夥謝飛躍。兩村人都爲自己村有文曲星下凡而興奮不已,茶餘飯後,津津樂道。與此同時,儘快把祖墳移葬到吉穴的想法更是擺上了議事日程,說是一定要在娃高考前一個月完成儀式。兩村的人都幾乎同時撂下了狠話,如果他村不給安葬,就打,打到他們不敢吱聲爲止。

有一天,北村的謝飛躍跟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說,他最近總是做了同一個夢,夢中見到一精神矍鑠的老者跟他說,你學習成績那麼好,按理來說今年肯定能金榜題名,但如果村人怨氣太重,整天想着爭爭吵吵,那他的順利升學就保不準了。村中老人聽後說,沒準飛躍夢中的老者正是老祖宗。南村的韋雲燕也跟村裏管事的人說,前陣子,她夢見了一個花白鬍子的老者,說是村裏的老祖宗。祖宗說自己在原來的地住得好好的,不要考慮什麼遷移的事情,只要村裏人不去驚擾他老人家,他保證她能考上大學,爲村裏爭光。

大家雖然將信將疑,但誰也沒見過祖宗,也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了。畢竟這兩位活着的小祖宗,村人誰也不願去忤他們的意。

那年高考,兩人成爲他們縣裏的高考文、理狀元,最終一人考取北京大學,一人考取清華大學。兩村人喜大普奔,並私下裏籌募資金,都說一定要風風光光地爲他們辦一個隆重升學酒,宴請八方賓朋,讓十里八鄉的人都知道他們村出了個狀元,揚眉吐氣一番。這時,韋雲燕、謝飛躍又分別走家串戶,說升學酒就不辦了,既然大家都那麼尊師重教,那就索性成立一個助學資金。鼓勵大家按照自己的實際捐錢,並且定好相關的規矩,獎勵村裏優秀的學子,考上重點初中、高中和一本二本三本的,給予不同的金額獎勵。兩人的提議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同意。

兩人是同一天啓程出發到北京讀書的,於是在兩人和村委幹部的共同撮合下,南村北村兩村人同意合在一起搞個簡樸的歡送會,順便頒發獎學金。有了共同的大喜事,向來反目成仇的兩村人,終於和和睦睦、高高興興地坐在了一起。

從此以後,雙方的友好往來和親密互動越來越多,從兩村出來的大學生也越來越多。對了,同在首都上學的韋雲燕和謝飛躍大學畢業後都留在了北京工作,而且還喜結連理。兩村人,自此有了血濃於水的親密關係。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