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14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五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15個文件,其中《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就如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書面講話《科學的春天》裏面的句子:“我們民族歷史上最燦爛的科學春天到來了”,科技期刊同樣迎來了自己的春天。會議強調了科技期刊要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爲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文件的出臺,開啓中國科技期刊的新紀元。

——引自公衆號“學會服務365”

(話說老薛您這篇文章怎麼出來是正是時候?不會是看了新聞後寫的吧。本文在科學網博客上線時間是11月14號下午3點16分。)

撰稿丨薛宇(華中科技大學生科院,教授)

責編丨迦漵

一年之內當真是難得有幾天不那麼忙,能寫我儘量多寫,沒時間那我也沒轍啊。按廣進兄的話來說,先過個早吧(BioArt批:離開湖北最大的痛苦是“過早”不痛快,直接把早餐戒了)。話說昨天(BioArt批:週四和週五是CNS報道時刻,轉載時有延時理應可以理解。晚幾天也無所謂了,酒好可以放一放再品嚐。

貼了《騰訊的“科學探索獎”:改變什麼?》一文,院裏的小夥伴們看見了,說菜鳥你又搞植入(BioArt批:下次植入收費哈,看看人家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廣告多貴,而且還沒啥效果。話說最近有國外PI給BioArt寫郵件說在NS上花重金髮博後廣告,然後並沒啥效果,然後聽朋友介紹說BioArt效果挺好,於是來找我們了。免費效果又好,爲啥不來。),“把我們學校的人才政策都做了大宣傳”(老馬語)。我在那裏嘿嘿:我校的光輝形象那得正面報道啊。關於昨天的文章,有兩個問題。一是尚邦兄說30歲其實國家也是有支持的,例如,全國優博百篇,印象中拿到了之後能有50萬的經費;中科院有優博,當年我拿過,有20萬的經費,使用沒有限制。20萬多嗎?對於當年剛起步的我來說,這就是天文數字。所以沒準兒哪天國家搞個優博千篇或者萬篇(BioArt批:話說老薛您這麼博聞強識,咋就沒提“博新計劃”呢?兩年60萬,有40萬可以進腰包,這力度不可謂不大。“博新計劃”的名額有400人左右,和“優青”名額差不多了。事實上這說明,國家在各個層次都在大力支持優秀的人才。),反正有苗頭的就支持,本着不怕選錯就怕選漏的原則,這麼個選法選20年,選不出愛因斯坦,還選不出個朗道來?(BioArt批:老薛對生物學家有偏見?還是生物學家和愛因斯坦或者朗道差距太大了選不出一個代表?難怪,老薛本科不是念生物的,科大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的)

二是這個獎,是不是必須要獎勵青年科學家?菠蘿兄讀了細胞的博士,畢業了之後專門搞癌症科普,著有《癌症•真相》和《癌症•新知》等暢銷書,這樣的人要不要支持?啥?不能資助?那兄臺讀過《自私的基因》沒?人家Richard Dawkins可是搞科普做了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士好嗎?微信公衆號BioArt主編小丁,大牌科學家們發文章沒少請人家寫報道吧(BioArt批:老薛謬讚了,好的稿子都是求來的)?頂多十年差不多能是國內排名第一的科學傳播編輯吧(BioArt批: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只是那種編輯/再也找不到幹下去的理由/編輯最後難免淪爲寫手?要不要鼓勵?啥?不鼓勵?那以後發文章您自己寫科普得嘞。對吧,馬小騰生物物理博士畢業開了家公司騰不訊搞蛋白質測序,業界裏號稱“桑格再世”,這樣的人資不資助?李小二生信博士畢業毅然從軍搞航母,專攻量子彈射反正比老美的技術有前景,支持不?張小三搞納米的轉行搞教育思想研究,出了本《再論勸學》,隱隱然福澤諭吉第二的風範,入不入得了您老的法眼?對吧,資助天才,管他幹啥的呢。

再說一遍,企業和社會資金支持基礎研究絕對是好事情。老總們給了錢,事兒得辦得漂亮,選出來的人能讓大家眼睛一亮:有潛力、沒聽說過。不能讓人看了名單:50個人,32個帽子,剩下那18位是院士。要是這麼個玩法,那估計長久不了。

閒話講完講正事。今天我們討論國產期刊。話說去年10月中旬在開了個“第二屆國際生命與健康大數據論壇”的會,我好像是有報告的,不過咱記性歷來不咋地,完全不記得當時講了啥。話說會議期間,與《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生物信息學》(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GPB,第一個影響因子6.615)的編輯焦老師討論了期刊的發展,我是這個期刊的編委,當然第一個問題就是GPB啥時候能被SCI收錄以及什麼時候會有影響因子。焦老師當時講18年會有第一個影響因子,鼓勵大家投稿云云。我們一衆人聊得正開心呢,大方跳過來說:我們組織一期生物信息學專刊吧!我跟老章看了大方一眼,不吭氣:哪有時間折騰這些事情。當時覺得大方是隨口說說,也沒在意,不過會後過了段時間,大方又重提此事。我打電話給大方,說別折騰了,太花時間,17年王MM和我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影響因子4.066,這個期刊很不錯的,歡迎投稿)組織了一期數據庫”(Database)專刊,總共收錄了10篇論文,包括5篇Article和5篇Letter,那一期的EditorialBioinformaticians wrestling with the big biomedical data是我寫的,寫得跟白開水一樣毫無任何可讀性,因爲初稿裏最前面那兩段有可讀性的文字被刪掉了。當時我氣得暴跳如雷,寫了封超長的信給編輯和王MM抗議,並且發誓以後再不寫這種開水文。所以那期專刊出來,我不寫博客,沒法寫,總不能真寫篇白開水吧?這個問題我待會兒吐槽。

不過大方既然提議了,那自然得支持,再加上老章,我們仨合計:這個專刊的主題該是啥?後來老章拍板:Bioinformatics Commons(生信共享),數據庫啦、算法啦、工具啦、標準啦、數據分析啦,反正生信的工作都可以考慮接收。主題定了,接下來就是稿源的問題了,國產期刊嘛,大家歷來認可度不高,所以當時我們仨都沒信心,琢磨着大概能收個5、6篇也就不錯了。請朋友們投稿,那就得忽悠了,咱這方面能力弱,但是老章、大方能力強啊,所以後來投稿量超出了預期,焦老師一看:收了這麼多文章一期放不下,這該咋搞呢?答:那就兩期嘍,分個上下集!所以今年8月刊出的是 Bioinformatics Commons (I),還有個下集就得等到下期纔出了。專刊出來之後,編輯部出了篇介紹性文章《雙11後拒絕“喫土”!新品數據“大鍋菜”來襲,0元搶夠~》,寫得很歡樂,不是我寫的。當然這一期的Editorial也不是我寫的。

這一期的內容,主要是以數據庫爲主,胖子那篇是用深度學習算法做了個預測硝基化和亞硝基化位點的工具DeepNitro。數據庫文章多,是因爲重要,數據、算法和應用,是當代生信研究的三個主要方向,各做各的事情。生信的算法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得看數據,觀察數據的規律,從數據裏抽象出合理的模型來,所以生信重點關注算什麼和怎麼算,算得準倒是次要的,因爲總有人能算得更準。既然要做數據抽象和建模,數據質量不過關那是萬萬不行的,所以數據庫是生信研究的基石,同行們都極關注。專刊發表的內容與本篇關聯不大,這裏咱主要討論國產期刊存在的問題。

第一,國產期刊奇缺專業編輯。期刊編輯不缺,但有經驗的專業編輯是極度缺乏的。國內的大學貌似是沒有編輯或者至少沒有科學編輯這個專業,我不清楚國外有沒有編輯學這個專業,但貌似歐美還是有足夠數量的專業編輯。編輯人手不夠,稿件數量少的時候其實也還好說,例如前幾年事實上大家都不愛投國產期刊,編輯們整天忙活的事情就是滿世界約稿,大家還不樂意投;這幾年國家開始重視國產期刊的建設,投稿的人多了,得,這麼多稿子誰來處理?所以稿件少的時候編輯們頭大,稿件多了編輯們頭照樣的大。按國產期刊這個建設速度,以後投稿的人越來越多,專業編輯的隊伍得想辦法增加(BioArt批:難怪現在這麼多好朋友慫恿小丁做editor)

另外就是期刊快速發展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方說,GPB搞專刊,大方、老章和我是客座編輯(Guest Editor, GE),但問題是我們各有各的研究方向,投稿的研究內容不是我們的研究方向,通常就不歸我們處理;另外我們仨也夠忙,不可能處理太多稿件,所以許多文章還得請“處理編輯”(Handling Editor, HE)來協調審稿。這裏面的問題太多了,我就講一個:GE和HE的意見不一致,誰說了算?GE說文章可以收,HE說文章得拒,那文章收還是拒?就爲這一個問題大家吵了兩個星期,最後達成一致意見:GE只管能不能送審,如果不能送審直接拒掉,如果能送審分配給HE之後,那後面就是HE說了算。所以國產期刊一是缺人,二是各種規章制度還不那麼完善,不過有問題不是事兒,摸着石頭過河,想辦法解決嘍。

第二,中國科學家超級不喜歡審稿。國產期刊也好,國際雜誌也好,大多以同行評議爲主,頂級雜誌直接拒稿的多,但不送審直接收稿的少。黨生老師的Cell Research就算是開綠色通道,也得假裝第一天收,第二天修回,第三天收稿,流程還得走的(BioArt批:老薛不要說得這麼直接無情,小丁私下打聽過,人家還是真的送審修回的)。這就牽涉到審稿人的問題,事實上不光是國產期刊,一般的國際期刊大家也超級不樂意給同行審稿。這裏的“大家”,我特指是生命科學裏與我本人研究相關的幾個領域,範圍限定一下。NCS大家當然都想當審稿人,問題是人家也不讓你審啊(BioArt批:如果是做猴子的CNS,一般都會找一箇中國人,你懂得)。所以Handle國內學者的文章歷來比較頭大,要邀請很多學者纔有足夠的審稿人。國外的期刊如Scientific Reports, PLOS ONE和BMC Genomics,一般有兩個匿名審稿人就可以了,GPB要求3個審稿人,這簡直是要了命了。當然史上最不樂意給同行審稿的,就是中國的蛋白質組領域。因爲這個事情,上半年跟蛋白質組的同行們大吵了一架(BioArt批:下次老薛您得說出來,不然不帶勁),現在情況好了很多。

國內學者不喜歡給同行審稿,兩個原因,一是雜事太多,二是同行相輕(BioArt批: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看英文太累,儘管很多人英文很牛,但是還是看中文寫中文順手)。雜事多好辦,延長點而工作時間,雙休日加個半天到一天的班;同行相輕這就是思想覺悟的問題了,大家互相看不上,那領域能健康發展?對吧,齊心協力把學科建設好那纔是正道。再一個就是,實在沒時間審稿,那不妨推薦同行的青椒們審稿,年輕人發展很困難,有審稿經歷還是很重要的,只要水平足夠邀請審稿那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期刊的內容過於死板國產期刊基本上是以發表科研論文爲主,這個在形式上是不能創新的。主要是科研論文的內容是最主要的,形式八股的好處是大家能迅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內容。但問題在於除了科研論文之外,其他的花邊諸如Editorial, News & ViewHighlight之類的,寫得毫無任何吸引力。頂級期刊諸如NCS及其子刊,寫這些科研花邊事實上經常寫得不錯,可讀性很強,噱頭也足,雖然經常忽悠了一些,但反正不是正兒八經的科研論文,不需要寫得那麼死板(BioArt批:這一點十分贊同老薛,CNS雜誌確實在這方面的可讀性很強,有時候批評的十分犀利,毫不留情,本來看到好不容易有個老外給國內的文章寫個Preview,結果發現通篇沒有一句好話,批評的或者隱晦批評的十分犀利,讀起來真叫痛快。)。國產期刊上大家有看到過寫得比較好的花邊嗎?Cell Research算是做得最好的了,不過通常大家還是直接去看BioArt了(BioArt批:最近這方面BioArt做的不夠了,礙於很多情面和世故反而不如以前放開手腳精彩了。不過,該批評的時候也毫不留情,總歸一切都是學術批評。)。爲啥的?傻子都知道要看熱鬧。所以學術期刊該死板的地方得死板,該活潑的地方還是得活潑一下的。國產期刊上的非科研論文要是都寫成博客風格,那閱讀量增加個數量級沒問題吧?Nature, Science上的文章,人家老外是希望高中生能看得懂的,國產期刊這風格,大學畢業了也未必看得明白啊好嗎。國產期刊裏,唯一不死板的是Protein & Cell,我15年寫過一篇博文《吳瑞先生:DNA測序之父》(長按二維碼閱讀)。BioArt有過轉載,詳情可點擊:吳瑞先生:DNA測序之父。

《吳瑞先生:DNA測序之父》

後來PC的編輯曉雪老師說能不能寫成英文,然後我就改寫成了Ray Wu, fifth business or father of DNA sequencing?(長按二維碼閱讀),當時這篇文章事實上PC是請了編輯幫我修改過英文,改完了之後我表示抗議,編輯也就不堅持按原文發表了。這篇文章的英文寫得相當之好,有高人也就是第三位作者沈MM給改過,中英文的風格是一致的。這裏需要說一下,沈MM是28歲在美國Van Andel Institute拿到的助理教授,水平高不高?我英文寫得那麼糟糕,人家拿過來改半個小時既不動你風格,還顯著提高你英文水平。當然嘍,咱生信圈兒的神童不止一位,劍宗家培養的銳邦,也是28歲就做了香港大學的助理教授。

Ray Wu, fifth business or father of DNA sequencing?

做個總結。國產期刊貌似是越來越受到重視,投稿也是越來越多,發展的也是越來越好,我們也得與時俱進,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國產期刊。再怎麼說也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家辦的期刊,支持國產期刊發展是應當的。至於吐槽,該抗議的還是得抗議,問題總會解決的。

BioArt總結:開個玩笑,本文廣告嫌疑很大,不明就裏的可能還以爲BioArt給老薛除了廣告費。話說整個文章讀下來爲啥就沒讀出“國產期刊的春天”這個意思呢?有意思的是,倒是小編看了中央深改委的文件才感覺“國產期刊的春天真的來臨了”。

注:本文轉載自薛宇教授在科學網的博客,據說可以授權BioArt轉100年,這是逼着BioArt成長爲百年老店嗎?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爲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