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與各位新手媽媽們說說新生兒黃疸,希望能夠給寶媽們有所幫助!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

  新生兒黃疸分爲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類型不同,新生兒黃疸的症狀也有所不同。

  生理性新生兒黃疸症狀表現爲:

  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白眼球和口腔黏膜發黃,有輕有重。一般在臉部和前胸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第4~6天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持續到第3周。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不適表現。

  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家長也要注意密切觀察。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黃疸比較輕,血中膽紅素濃度較低,不會影響小兒智力。

  病理性黃疸症狀表現爲:

  小兒黃疸可能發生在生後24小時以內,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後又出現黃疸,或黃疸進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兒黃疸還會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現,比如核黃疸。發生時,小兒黃疸明顯加重,開始表現爲嗜睡,吸奶無力或嗆奶,肌張力減退。如治療不及時隨後可出現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部分患兒死於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兒常有智力障礙、腦性癱瘓等後遺症。

  以上就是新生兒黃疸症狀的介紹,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兒出現黃疸時,家長可以喂葡萄糖水幫助退黃。黃疸較重時,應及時將患兒送往醫院治療,防止核黃疸的發生,避免影響小兒的智力發育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從生後第二天開始,1~2周達到高峯,3~4周逐漸消失。

  病理性黃疸病因複雜,多數由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兒溶血癥)、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膽道閉鎖)或嚴重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兒敗血症)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危害在於未結合膽紅素水平與其大腦神經的損害是相一致的,即未結合膽紅素越高,腦損害可能性越大。

  以往的研究表明,早產兒胎齡越小,黃疸持續時間越長。

  對黃疸較爲明顯的所有新生兒都要到有條件的省市級醫院進一步檢查,常規抽血化驗血清總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血漿總蛋白、白蛋白值,以全面瞭解孩子黃疸嚴重程度和肝功能狀況,進行病因治療。

  目前認爲,並非以前所認爲的只有膽紅素腦病(俗稱核黃疸)纔會有腦損害,故發達國家對“生理性黃疸高峯期”也應進行積極治療。

  促進新生兒黃疸消退的主要治療方法

  第一種是藍光照療法(簡稱光療,俗稱“漂白劑”),它是處理高膽紅素血癥的一種安全方法;

  第二種是給孩子從個周靜脈輸入人血白蛋白,以減少遊離膽紅素,促進黃疸的消退,減少核黃疸的發生;

  第三種是換血療法。

  母乳性黃疸

  單純母乳餵養兒,一般情況良好,在排除溶血、感染及肝膽病變等原因的基礎上可診斷爲母乳性黃疸。據統計,母乳性黃疸發病率爲7%~18%,屬於病理性黃疸的一種。

  母乳性黃疸多在生後第3~4天出現並逐漸加重,亦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又加重,到第10~16天黃疸達到最高峯期,但不會引起膽紅素腦病。如果繼續餵奶,黃疸持續一週左右,然後緩慢下降,約3~12周恢復到正常水平,即全身黃疸完全消失。

  識別母乳性黃疸的方法很簡單,停餵母乳2~4天,皮膚黃疸消退一半,若再次餵奶,皮膚黃疸又重現。

  一旦確定爲母乳性黃疸,母親不必驚慌,通常無需特殊治療,也不要中止母乳餵養。爲防止乳黃疸對大腦的輕微損害,可在黃疸高峯期減少餵奶次數,必要時暫停喂母奶2~3天,給予配方奶粉餵養,待血清膽紅素值降至安全範圍內再恢復喂母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