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018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现代海洋渔业论坛”在湛江市隆重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筹委会、中国水产学会、广东海洋大学、湛江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由湛江市水产学会、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岭南师范学院、广东臻创国际会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来自国内外海洋渔业主管部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科研机构、院校、企业、行业协(学)会等专业人员及2018中国海博会相关展商等约460人出席。

  

  不可否认,湛江海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海洋大市,作为本次论坛举办地点,更具备浓厚的产业升级象征。2017年湛江市海洋经济总产值1546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445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22万吨,水产品总产值180亿元。

  其中对虾养殖面积就达37.6万亩,产量18.5万吨,占广东省的40%,对虾养殖产量、面积、种苗、饲料、加工、出口和流通等七大方面居全国第一,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对虾交易集散中心。

  作为全国主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湛江全市有39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取得出口卫生注册,2017年水产品出口10.2万吨、货值41.6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尤其近年来,湛江本土水产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如广东海茂投资公司收购美国普瑞莫种虾公司,广东恒兴集团在越南、埃及投资建设基地,为本地渔业升级迈出更长远的步伐。

  同时湛江拥有深水网箱1300多只,是全省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形成养殖、饲料、网具、加工和销售等一体化的海水网箱产业集群。本土企业正努力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深远海智能渔场建设,进一步将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图一至三:湛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曹永中、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张文副站长及广东海洋大学谭北平副校长出席论坛并致辞。

  据悉,本次论坛以“蓝色海洋,绿色渔业”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中国工程院包振民院士、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Kyall Zenger教授等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从现代渔业发展现状出发,探讨当前国内外现代渔业发展趋势与战略、深远海养殖、海洋牧场、新技术、新装备及水产育种等渔业前沿问题。

  本次论坛得到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广东水产学会、广东渔业协会、湛江恒兴南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茂投资有限公司、湛江腾飞实业有限公司、广东海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广东元泰水产种业研究有限公司等行业组织的大力支持。

  嘉宾精彩发言

  

  包振民

  包振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蓝色解码 开发海洋》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目前发现的34个动物门类中,其中14个是海洋独有的。现在海洋生物研究取到多项标志性的进展,不少发现足以颠覆很多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发展认识,例如癌细胞可以在贝类间进行横向传播,动物神经系统经历过多次独立进化的历史等等。

  事实上,人类对蓝色生命摇篮的认知大多是空白的。针对海洋生物独特的生命过程、环境适应和演变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我们需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的“蓝色生命解码”研究。例如组学技术和高通量分型技术为深度解析重要生物学基础提供新的手段;干细胞技术为生命发育操作提供新途径;系统生物学以及AI技术为遗传信息分析挖掘带来新模式。

  因此可以说,发展和创新前沿技术,从遗传学、发育、金华和生态等多维度解码海洋生命,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桂建芳

  桂建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新时代水产养殖的变革与发展战略》

  自中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40年时间内水产品总量增长近14倍,养殖量增长超过40倍。现在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和人均增长量在世界位列前茅。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水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也进一步明确了渔业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生态优先和供给侧结构调整已经导致水产养殖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六种水产养殖模式的变革将带来重大水产养殖业的变革。

  1.从不同食性的多种鱼类共养到多营养级复合养殖模式。

  2.从水生植物和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到鱼菜共养生态养殖模式。

  3.从传统的稻田养鱼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4.从传统池塘养殖到工程化、智能化的池塘养殖模式。

  5.从工厂化养殖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渔业模式。

  6.从污染严重小网箱到大网箱以及净水渔业养殖模式。

  总的来讲,水产养殖模式变革将往集约化,即设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改变我国水产养殖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养殖现状,通过关键技术及其技术集成减少养殖过程中的饵料损失和减少用药等。同时又往生态化和有机化的方向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严 峻

  严 峻

  中船重工集团海洋工程装备首席技术专家

  《开创中国深远海渔业养殖新纪元》

  如何利用深远海,需要通过大型工业化智能装备扩展海洋利用空间,建立海洋渔业养殖现代化体系;或者通过船舶海洋工厂和海洋渔业跨界协同,解决海洋产业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锚段,填补深远海养殖业的发展空白;更或者利用军民融合集成技术优势,打造深远海渔业最佳生态。通过科技引领我国海洋渔业从农耕经济发展到工业智能养殖经济的跨越。

  通过海洋自然环境,掌握渔业养殖的客观规律,分析渔业生态特征,把握养殖功能需求,进行养殖模式设计。其中中船重工集团推出的三文鱼深远海智能养殖渔场,通过主体结构优化,实现装备空间的最佳利用,形成我国三文鱼养殖装备的最佳方案。该设计方案平台直径达200m,养殖水体75万立方米,设计寿命长达20年,可以产480万尾三文鱼,足以抗击12级台风。

  王翎羽

  王翎羽

  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海王星蓝海牧场—深远海设施养殖产业园》

  国内深远海养殖问题主要在高技术、高投入以及高风险,其中“高技术”面临环境新、条件差、作业难等诸多难点;“高投入”则面临链条长、周期长、投资大;“高风险”则是业务广、体量小以及风险大,因此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深远海养殖。

  因此海王星致力国内外资金雄厚的养殖集团开发技术含量高,配套设备齐全,操作智能化的深海工厂化现代渔场,以及为国内中小型企业或者养殖户开发或运营可加盟的深远海设备养殖产业园。

  未来海王星蓝海渔业养殖模式将以打造大众养殖为目的,分别为建立智能化牧鱼平台,组合规模化牧鱼网箱,以及纳入物联网大数据以供给日后研究使用,并打造养殖专家系统等各个板块。

  Kyall Zengger

  Kyall Zengger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教授

  《水产动物基因组选择技术研究与应用》

  养殖水产动物快速增长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口增长的营养需求,水产养殖产量已经超过海洋捕捞量,经济价值持续上升。自1940年开始,水产养殖业育种方向的研究和饲料营养的进度形成明显的对比,其中饲料的转化率已经到到1:1,但选择性选育明显落后。

  我们进行选择性育种是实现农产品高产和长效发展的良好增长模式。传统的水产养殖收到各方面克制和困扰,或者无法衡量明显预见的生长性状,这将是水产养殖动物在选择性育种上所遭遇的到的困难。

  更严重的是,进行选育的亲本不能直接被评估其遗传性状。传统模式通过标注基因进行选育,而最新的选育模式可以实现基因组进行选取,通过描绘基因图谱进行对比和评估,可以识别到很多细小基因控制的性状。

  鲁义善

  鲁义善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全球变暖态势下海洋微生物资源及风险评估》

  目前全球变暖导致海洋微生物大爆发风险,病原微生物和数量增多,病原耐药性越也来越广,变异速度越来越快,人体健康以及海洋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渔民、船员、海军及沿海民众、涉海人员,感染病例日益增多,而且日益严重。

  其中霍乱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弓形杆菌等等微生物随着全球气温变暖,产生严重种群变化。据研究发现,水温每升上1摄氏度,弧菌数量就会增加200%。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农财宝典(ID:ncbd0000),作者: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邓汉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一律视为侵权。

  本期编辑:Young-fight

  

  

  选产品就是选品牌

  农财宝典

  打造”南苗北运“最大对接平台

  

  2018全国对虾苗种高峰论

  暨“虾业40年中国好虾苗”颁奖盛典

  产业北移,打造南方苗企与华北2000亿尾虾苗市场的对接平台

  改革开放40年,向中国对虾养殖业发展贡献者致敬

  虾苗品牌良莠不齐,寻找中国好虾苗,树立行业标杆

  虾苗销售渠道鱼龙混杂,寻找良好商誉虾苗标粗场,打造行业典范

  国内外对虾育种技术探讨,为产业瓶颈厘清发展思路

  为成功者加冕,为奋斗者加油。《农财宝典》将于2018年12月10-11日在天津举行2018全国对虾苗种高峰论坛暨中国好虾苗、全国良好商誉虾苗标粗场颁奖盛典,旨在集中产业智慧,研判行业形势,厘清对虾苗种发展难题,引导虾苗行业升级转型,从源头上推动我国对虾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振兴中国虾业 优质苗种先行

  

  2018年12月10-11日

  中国·天津东丽湖恒大酒店

  

   戳原文,报名参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