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树民、关海凤、关海霞整理 ;原创内容,谢绝转载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八月里来呀八月八呀,哎咳咳哎咳吆啊哎咳吆,姐妹那个二人那去拾棉花呀,我说吆啊,哎咳吆啊,妹子?,哎?,你慢慢的吆啊,哎咳咳哎咳吆啊哎咳吆。

大姐又把呀那竹篮挎呀,哎咳咳哎咳吆啊哎咳吆,二姐那个又把呀口袋拿呀,我说吆啊,哎咳吆啊,妹子?,哎?,你慢慢的吆哇哎咳咳哎咳吆啊哎咳吆。

姐妹二人呀走得快呀,哎咳咳哎咳吆啊哎咳吆,来在那个棉花呀地头上啊,我说吆啊,哎咳吆啊,妹子?,哎?,你慢慢的吆哇,哎咳咳哎咳吆啊哎咳吆。

二人拾的呀不怠慢那呀,哎咳咳哎咳吆啊哎咳吆,霎时那个满袋又满篮呀,我说吆啊,哎咳吆啊,妹子?,哎?,你慢慢的吆啊,哎咳咳哎咳吆啊哎咳吆。

棉花地头呀垂杨柳呀,哎咳咳哎咳吆啊哎咳吆,快到那个那里呀去凉爽呀,我说吆啊,哎咳吆啊,妹??,哎?,你慢慢的吆啊,哎咳咳哎咳吆啊哎咳吆。

乐亭民歌小序

乐亭民歌产生在古、近代的乐亭,发展传播在乐亭以及周边地区,是乐亭人喜欢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乐亭人把乐亭民歌唱到了中南海。乐亭民歌在民间存量很大,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曲调恬淡自然,清新幽雅,带有浓郁的乐亭地方语言特色;演唱形式灵活多样,独唱、对唱和二人转式的形式占绝大多数。乐亭民歌对乐亭大鼓、乐亭皮影和评剧的产生和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乐亭大鼓、乐亭皮影的母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