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期间,和宝爸一起带着宝宝回老家看望老人,顺便小住几天。看到儿子、儿媳和宝贝孙女回来了,婆婆乐的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汉中人一直都具有“面皮情结”。有人说:一份热面皮承载了汉中人所有对家乡的情结、对亲人的思念,那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不论是出差的、求学的,还是在外打工的,一回到汉中,就眼巴巴地瞅准了面皮摊,迫不及待地冲上去,随便把行李一撂,先吃上一两碗热气腾腾、香辣可口的热面皮。随着口舌间的享受,一切的烦恼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便也烟消云散了。作为一个汉中媳妇,最喜爱的食物自然少不了面皮。这不,婆婆前一天晚上就泡好了米,准备着中午给大家蒸面皮。

汉中面皮是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为原料,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汉中面皮是用“大米”而不是“面粉”做的。所谓"米皮"的叫法,实际上是外地人对汉中面皮的意涵不了解,从而产生的误会。婆婆用的是自家种的桂朝米,提前将大米淘洗干净,浸泡后磨成米浆。磨浆之前都是用石磨,现在家里都有打浆机,要省力气的多。打好的米浆放在那里沉淀2-3个小时后把上面的水倒掉,只保留下面的米浆。然后倒入沸水调匀,调到用勺子舀起来成一条直线。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调浆,这可是个技术活,要积累丰富的经验后才能够调出上等好浆。

调好了米浆,下面就可以开始蒸了。蒸面皮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特制的蒸笼,一次可以蒸多张,一般的面皮店就是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锣锣”,就是一个大的平底带耳环的浅盘,家里用这种的比较多,婆婆用的也是这一种。面皮锣锣底部涂一层薄薄的油(可防止面皮粘到锣锣上),向面皮锣锣中舀入适量搅匀的米浆,摇晃均匀后放到开水锅中(农村的那种柴火锅),盖上盖子大火煮三至五分钟, 揭开锅盖后面皮鼓胀起来就可以了。手持锣锣两侧耳环 ,取出锣锣后放在提前准备好的凉开水中(因为是煮沸过的开水,就是洒进去一些也无妨),让它凉一下,涂上薄薄一层食用油,把它揭下来放到底部透气的厨具上(婆婆用的是一个倒扣着的竹筐),一张面皮就蒸好了。向面皮朝上的一面再涂一层薄油 ,接着蒸下一张。婆婆是做面皮的好手,很快,一张张软糯顺滑的面皮就出锅了。

面皮蒸好了,婆婆又焯了一些菠菜(婆婆自己种的)、胡萝卜和豆芽(婆婆自己发的)做底垫,然后准备烧醋汤,让宝爸去把橱柜里的油泼辣子拿出来。正说着,看到我抱着宝宝在旁边看,就说“要是饿了的话,要不先抹点油泼辣子,卷着吃”。我说“不着急,这不是就快做好了嘛”。宝爸在一旁说“你还没吃过这样的吧?很好吃的,我给你卷”。说着就开始动手抹辣椒。宝爸抹好了,正要卷起来,我说“等一等,看我给你变个新吃法”。宝爸说“好啊,这方面你比我花样多”。说着就去洗了手,接过宝宝自己抱着,想看看我又要给变出什么新花样来。

于是,我又把婆婆焯好的菠菜、胡萝卜丝、豆芽各夹了一些放进去,想了想,早餐还剩了一些炒土豆丝、凉拌泡菜丝,也弄了一些夹进去,然后像卷煎饼一样的卷起来。刚好,婆婆的醋汤也烧好了,就又舀了一勺醋汤浇进去,然后又同样的方式卷了一张,从中间切开,就变成了4个,刚好4个大人,一人一个,装在盘子里,让婆婆先拿一个尝尝。婆婆笑着说“吃了这么多年面皮了,都没想着还有这种吃法”。我说:其实这个也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我也是“山寨”别人的呢。

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去不同的地方出差,去年曾经在贵阳待过一个星期。在那边有一种颇受欢迎的地方小吃,叫“丝娃娃”,我在那边的时候吃过几回。只不过我这个是“山寨版”的。为什么说是“山寨版”呢?因为正宗的“丝娃娃”是用面粉做皮,不是用大米的。那个面皮是烙出来的,不是蒸熟的。这样说来,好像和我们平时吃的煎饼有些像呢。最大的区别在于“酸汤”的制作。据说这个酸汤才是“丝娃娃”的精髓所在。我只是偶然出差到那里吃过几回,自然无法得知人家的正宗做法,所以也只能做到“形似”而已。偶尔换个新鲜吃法,接下来还是继续享用汉中人最爱的热面皮吧。(叶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