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的愛與罪

要說起在國際文壇中頗受追捧的小說家,估計很多人的想法能與我一樣,都會提及的兩位當紅作家是美國的保羅·奧斯特和英國的伊恩·麥克尤恩。不過奧斯特的近況有點尷尬,2009年11月30日的《紐約客》上有一篇批評奧斯特的小說的書評文章,大意是說他的小說創作已經陷入了重複的困境,是一種陳詞濫調、借來的語言、中產階級的愚行和現代派及後現代派文學雜交出來的“四不像”。相比較而言,伊恩·麥克尤恩似乎依然精力飽滿,始終保持着一種少有的旺盛的創作能力。想想他從1975年以《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即將推出)這個驚世駭俗的短篇合集初登文壇,2007年以少有的溫情之作《在切瑟爾的海灘上》(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8月版)又讓人眼前一亮,迄今爲止的三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已經出版了十幾部作品。更爲重要的是,幾乎每一部小說都有值得稱奇之處。與奧斯特那種令人目眩的多重性技巧寫作不同,他擅長的是一種不動聲色地化技巧於無形的敘事。當然,讀伊恩·麥克尤恩的小說,一定要有些許的耐心纔行,這是我的經驗之談。他的經典之作大都是小長篇,篇幅本不長,應該很容易讀完,不過閱讀經驗證明,這種輕鬆的印象往往是一種錯覺。他的小說往往開篇很平淡,結尾最陰暗,刻意營造出一種巨大的落差;另外還有一種反差來自於初讀和重讀之間的錯位,當你從結尾部分駭人的犯罪場景中抽身而退,重讀他的小說,才惶然察覺那些本來最日常的場景反而蘊含着無限殺機。

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的愛與罪

我說的是《只愛陌生人》,這部出版於1981年的小長篇,這也是他創作生涯中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事實上,我們已經從他的第一部小長篇《水泥花園》(1978)中領略到了這位小說家不動聲色的敘事魅力。批評家約翰·凱里曾說,傳統英國小說的恐怖通常被包裹在哥特式的隱晦中,而麥克尤恩的小說則大大不同於此前的傳統,他用清晰明朗代替了陰森黑暗。麥克尤恩小說的每個句子都如此簡潔明瞭,但是這些句子所構成的刺骨寒意往往讓人不寒而慄。從此也不難窺探出麥克尤恩爲何如此鍾情於小長篇這樣的體裁,正因爲它融合了長篇小說的全局和視野,兼具短篇小說的飽滿和張力。在小長篇這樣的篇幅中,他能遊刃有餘地掌控着敘事,收放自如地安排故事中角色的變化,甚至優雅自如地設置一場謀殺。讀他的小說,我每每有一種雙重的錯覺,當小說中無辜的人物正一步步落入設置好的罪犯圈套的時候,我也彷彿感覺到了隱居幕後的那個全知敘事者,正在爲他設置下的每一個敘事陷阱而發出一聲聲得意的冷笑。

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的愛與罪

《只愛陌生人》中,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科林和瑪麗在一個陌生城市旅行的經歷。他們不是夫婦,但已經有了中年夫婦生活的危機感和倦怠感。也許正因爲不是夫婦,所以他們仍能表現出彬彬有禮,極力掩飾自己的乏味、厭惡與激情的缺失。麥克尤恩寫到他們之間的性與愛,“其間的樂趣在於那種不慌不忙的親密感,在於對其規矩和程序的熟極而流,在於四肢和身體那安心而又精準的融合無間,舒適無比,就像是鑄造物重新到了楔子裏”,兩人大大方方,“沒有太大的欲求,也沒有多大的動靜”。(P12)兩人身處一個陌生的城市裏,卻對旅行已經失去了興趣,大部分的時間裏在旅館裏睡覺,喝酒,陽臺上看看風景,只有傍晚的時候才匆忙忙走出旅館的房間,在華燈初上,佈滿夜色的城市裏,漫無目的地行走。麥克尤恩對科林和瑪麗在遭遇到陌生人羅伯特之前的描述和評價總有種意味深長的味道:“也許,如果他們倆是孤身前來的話,早就一個人開開心心地查過這個城市了,任由一時心血來潮,不會計較一定要去哪裏,根本不在乎是否迷了路,沒準兒還樂在其中”,“單獨一個人的時候他們都不是那種神經兮兮動輒惱怒的主兒,可湊到一塊兒,他們倆卻總會出乎意料地惹惱了對方”。 可是兩人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裏總是要互相依靠,“隨着他們邁出的每一步,他們倆都越來越深地糾纏於彼此的存在,而身邊的城市也就一步步退縮爲模糊的背景”。(P7)

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的愛與罪

對麥克尤恩耐心些吧,你不得不忍受他花大把的時間和篇幅細緻入微地描述中年之癢的瑣碎生活,極力鋪陳開來那種平淡無比的敘事。彷彿因爲筆下的人物之間的疏離,他也失去了書寫的激情似的。讀者所有的耐性只有翻到最後兩頁的時候纔會有所波動,而這種波動不是因爲愉悅和激情這種美好高尚的情感,也不是因爲故事即將結束時候的幸福與美滿的結局,而是源於一種措手不及的驚恐,源於我們恍然明白,從小說一開始我們已經目睹了一樁謀殺案的發生。我們目睹着科林和瑪麗被拍照、偷窺、跟蹤以及遭遇陌生人羅伯特的搭訕,一步步陷入羅伯特和卡羅琳夫婦設置好的圈套,目睹着那個最後儀式性高潮的到來。當科林的動脈被羅伯特的剃刀劃開的一剎那,“科林的胳膊猛地往前一伸,他噴射而出的黏稠的血線,在暮光下呈橙紅色”,隨後科林跌在地板上,“他的頭在肩膀上搖擺,可眼睛卻堅定而又清純,帶着難以置信的神氣穿過房間灼灼地注視着她”。(P158)這也許是小說中最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場景,彷彿他注視着的不僅僅是瑪麗,還有我們。我們目睹了這場兇殺,並且無動於衷,我們彷彿是羅伯特和卡羅琳夫婦的同謀。我們是同謀,我們一直在觀看,從頭至尾觀看了一場事先張揚的謀殺案。

很顯然麥克尤恩設置了圈套,如同羅伯特設置的圈套。我們看着科林和瑪麗陷入羅伯特的圈套,卻懵然不知此刻我們也深陷麥克尤恩的敘事圈套。這也許就是麥克尤恩小說獨特的魅力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