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不是有些教師的煩惱,可以說是幾乎所有教師的煩惱。不管是職稱評審的出發點,還是具體操作,都是和教師職業發展不符的,因此,我國應該取消職稱評審制度,對教師實行基於職務的管理和評價,將目前的教師的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制度,以及教師註冊制度,改革爲年薪制與終身教職制度,以此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我國教師職稱評審存在的問題已經有目共睹,職務與職稱“兩張皮”,爲評職稱,教師不得不在職務之外去完成評職稱所要求的論文、評比、職稱英語考試、職稱計算機考試,而且,在職稱評審中還存在“跑要”現象,這既折騰教師,又打擊教師的積極性。近年來,我國也在對職稱評審制度進行改革,包括破除唯論文論,取消不合理的外語、計算機考試,關注崗位貢獻等。但由於主導職稱評審的是教育行政部門,評審的根本機制未變,因此目前的改革很難消除職稱評審的弊端。

我國正在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在我看來,職稱制度是我國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障礙之一,應取消職稱評審改革,對教師實行基於職務的管理和評價,這應該是最重要的改革之一。調查顯示,當前很多教師都贊成取消職稱評審,我國教育部門應該順應呼聲,調整管理、評價教師的傳統思路。

首先,職稱不是一些老師而是絕大多數老師的痛,高級職稱數量按比例分配,僧多粥少,建議取消職稱或者是像公務員一樣,自然晉升;

其次,看看廣大人民教師有何發言:

1 現行的教師職稱評選條件是對老教師的沉重打擊。老教師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按原來的條件終於可以評副高了,但新的評選條件又給老教師設了幾道鐵門坎,根本無法達到,什麼優秀課,優秀班主任等等,老教師年輕時哪個沒當過班主任,哪個沒上過優秀課,只是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年年評,因此就沒有拿下那張紙!

2 每次加工資高級加千把元,初級加百把,加幾次後,高級是初級兩倍;

3 雖然我還沒有評上,但希望在評職稱的過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且科學、合理地進行操作,就是評不上!我也會努力工作,在某些方面我不如別人,我無怨無悔。

4 我們學校職稱最高,工資最高的都是不上課的,都有十幾年沒有上主科課程了。這就是中國職稱與績效工資的最大害處。

5 因爲職稱工資差距太大了 ,中一與中高同年上班差一千多元 ,而一線教師晉級高級太難了 ,不信可以去學校調查一下,是不是基本都是領導 ,老師能沒意見嗎!

6 職稱是上級管理部門管理教師的一種手段,看透這一層,你就會發現職稱是永遠不會被取消的!對我們當老師的人來講,不去理會那些纔算成熟!教師是了不起的職業,,但重點不是傳播知識,而是傳播思想!傳播思想不能時,就修養自己及家人。當老師當明白了,三代受益!盧梭一直想當老師沒當成;康德卻是老師中的典範,活到了極致。這些當老師的好,不當老師可不大懂呢!

7 我從1978年開始至今,升了四級。平均十年一級。一直在這個“提高老師待遇,讓教師成爲令人羨慕的職業”中愉快地擔驚受怕地窮困潦倒地渡過的,四十年都還沒倒下,成功幫助師生取得了一百多件國家專利,免費輔導學生獲得了各級各類科技創新獎狀一千多張。感覺貢獻是應該的,窮是老師的本質,同事們,放平心態吧!

職稱,由於“僧多粥少”,由於年老體弱,由於評聘機制,註定成爲部分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職稱差別,對於老師而言,不僅僅是經濟待遇的差異,更是人生境界的高低。大家都很在乎職稱,但是現實中,很多人不能如願,更多人對職稱心灰意冷,因爲職稱,得到罵聲一片。

目前,職稱評聘對於年老教師更加迫切。很多一級教師希望能退休前評上高級,也有一些目前還是二級教師的希望能儘早評上一級。

01 我認爲,目前職稱評聘存在三大不合理?

1、政策性因素對於老教師很不利。筆者記得第一次職稱評聘好像是86年左右,那一次評了之後,好多年沒有職稱的消息,到了94年左右再開始年年評。(本地情況)現在的老教師中年時職稱纔剛啓動,很多人蜂擁而上,爭搶二級級職稱和一級職稱指標。

當時要評上一級(小高和中一)那是相當難,筆者所在初中當時站隊的有近20人,而且每一年符合條件的人數都在增加,每一年指標就那那麼一個。

小學要評上小高就更難,通過多年的等待,這部分人陸續評上了小高,以爲職稱到頂了,沒有準備充分之時,2014年,中小學職稱並軌,小學老師可以評高級了,但這批老師大多準備不足,講課、論文、輔導、榮譽的機會很多讓給了沒能評一級的人,搞得他們措手不及,再想搞證書的時間和機會已經很少了。

因而,筆者認爲,這批老師之所以在很多證書上比不贏年輕的,有很大的政策因素。人家能拿證書時沒多少機會,那會不時興講課論文輔導,等要評職稱時,恰恰看的就是年輕時沒機會的。當人家自認爲職稱到頂沒希望的時候,突然給了希望,讓人無暇準備。這的確是不走運的一代。

2、職稱指標不合理。這時候年老教師大多工作十多年後才能評上一級,而現在的老師評一級基本上是指標等人,一比較就知道,當時指標限制太緊。

同樣,原來只能中學老師才能評高級職稱時,每年一個鄉鎮一到兩個指標。2014年後,大量的小學教師也符合條件了,但高級指標一個都沒增加。這就人爲的將競爭更加白熱化。指標分配存在很大不合理性。

3、職稱的評聘評分機制不合理。總體來說,重視虛頭巴腦的,輕視實打實的。教師最本職的工作是什麼?教育教學,而教學是可以靠成績來評價的。教學成績突出的不一定有各種證書。有時候,辛苦工作一整年的教學成績,不如別人到網上下載一篇參賽的論文。論文、輔導、講課、課題等都是近些年才機會越來越多,這些機會並不均等,且對年老教師不利。

基於以上因素,隨着歲月的流逝,老教師的職稱越來越無望。煩惱增加,怨言增多。

02 要排解老師的煩惱,就應該根據上面三點來出臺措施。

1、因爲政策原因導致老教師的職稱未能評上,可以採取達到一定年齡,專門針對老教師,擇優評聘一批。比如,以工作30年爲界限,按10%的比例選拔評聘,工作35年以上按20%比例,工作40年以上30%,集中解決一批。

2、因爲指標緊。爲什麼現在高級職稱指標越來越緊?是因爲已經評上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越上升就控制的越嚴,因爲上面有個總體的指標限制,比如高級職稱指標不能突破8%,正因爲如此,很多地方要求是高級老師退休一個才能補一個,當年沒有退休的,就沒有指標。這很明顯對於大多數堵在高級門口之外的老師是不合理的。筆者覺得應該按符合條件人數來確定比例,而不是按教師總人數的來限定職稱比例。

3、改革評價機制。建立基於老教師的評分機制,比如,對教齡和專業年限不設上限。比如適當降低講課輔導課題論文的評分比例,適當提高教學成績比例等。

職稱的目的是調動積極性,是促進工作,倘若一種制度成了工作的阻礙,那就必須要改。你說呢?

取消中、小學教師職稱工資

目前教師工資以職稱取酬,由於學校中、高級職稱有名額限制的,特別是高級。達到條件的教師遠遠多於限制的名額,造成資歷、學歷、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師之間(尤其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師)收入差距過大:高級與初級相差接近一半,而且嚴重影響退休待遇。

辦好學校,要靠90%以上教師。以教師職稱高低定工資,不僅不能真正的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大部分教師職稱原因收入差距過大,嚴重影響工作效率,特別是沒有晉上級職稱希望的,後遺症一大堆。因爲教師也是人,也存在心理失衡問題。在失衡心理的驅使下,導致師資流失嚴重,無法跳槽的教師,產生的不良後果將越來越多,於是每次中、高級教師職稱評聘,教師之間、教師與領導、教師與聘委矛盾重重,給腐敗有機可趁。

因爲職稱取酬的收入差距,有着太多的人爲色彩,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最爲強烈,教師工資以職稱取酬政策影響安定、破壞公平、損害幹羣關係、對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嚴重威脅。爲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從經濟問題造成民生問題演變爲嚴重社會問題,因此通過工資改革“限高、穩中、託低”,逐漸淡化職稱工資,或取消中、小學教師職稱工資。建立效率與公平辯證統一的收入分配,勢在必行。

提升教師幸福感不止於漲工資

教育話題是每年“兩會”的熱點,今年委員、代表們普遍將重點放在農村教師羣體上,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劉長銘等多位委員提出要提高農村教師工資,在此基礎上湯建人委員還建議從基層選拔農村教師。

提高農村教師待遇的呼籲早已有之,客觀地說目前農村教師收入確實相對較低。劉長銘委員提到,大學生到農村支教的政策,結果是農村學校成了他們的畢業入職訓練班。在收入較低的情況下,農村學校不足以留住優質人才,教育質量也就得不到保障。委員們提出的兩個建議中,選拔基層教師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教師流失問題,但提高待遇顯然更爲關鍵,畢竟即便是基層的教師,在考慮去留時待遇往往也是重要因素。

關於教師評職稱你怎麼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