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街頭小喫種類繁多,口味各異而又價廉物美。在泰國,最受歡迎的是泰式炒麪;在中國北京,街頭熱氣騰騰的肉包子饞得人直流口水;中國香港,遊客最愛的是咖喱魚丸;中國臺灣,必喫第一位是紅豆餅;在印度,咖喱土豆捲餅、冰牛奶和乳製品甜點遍佈街頭;尼泊爾則是特色蜜糖糕和蒸餃。越南河內,越南河粉是越南百年經典美食,融入了中國和法國的烹飪文化,憑藉其獨到而特別的味道越南河粉在越南大名鼎鼎,屬越南的國食。(圖片署名:

中國臺灣台北,一名工作人員正在製作紅豆餅。臺灣紅豆餅是來源於臺灣,是以紅豆主要原料製作的一種像車輪形狀的餅,所以在臺灣又稱“車輪餅”,紅豆餅以甜味爲主,主要有紅豆,香芋,奶油,奶油玉米,花生,香蕉,草莓,蘿蔔絲,水蜜桃等各種果蔬味。一個紅豆餅大約賣2元人民幣。(圖片署名: 東方IC)

中國香港,九龍區,一名香港市民在街頭買咖喱魚蛋。咖喱魚蛋是香港的一道地道小喫,口感彈牙,鮮嫩,海鮮味十足。因醬料不同有甜辣、酸甜等各種口味。咖喱魚蛋是用特種咖喱粉及各種祕製醬料將正宗的潮汕魚丸或者臺灣魚丸或者福建魚丸在鍋中煮,待魚丸煮熟後盛出淋上甜辣醬或蕃茄醬等,即可食用的魚丸。(圖片署名: 東方IC)

除了這些中規中矩的美食,號稱讓西方人驚爆眼球的亞洲小喫當然少不了奇奇怪怪的路邊攤,比如柬埔寨的蝸牛濃湯、泰國的炸蠍子炸蟋蟀、緬甸的石灰樹葉包檳榔,還有源自中國四川的麻辣燙。泰國曼谷,考山路上,一名遊客正在喫炸蠍子。考山路有許多賣水果、炸昆蟲和泰式炒粉的小攤,奇特的炸昆蟲更是吸引了全球各地遊客前來品嚐。(圖片署名: 東方IC)

最流行的製作方法是在油裏油炸蟋蟀,然後撒上檸檬草和辣椒,喫起來鮮香酥脆就像在喫炸蝦。(圖片署名: 東方IC)

柬埔寨金邊,Koh Pich餐廳裏,一名女子正在盛蝸牛湯。蝸牛濃湯是柬埔寨的特色菜餚,是用金邊周邊省份的農民用手抓來的湖中蝸牛做成的。(圖片署名: 東方IC)

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某小喫商業區內,一名男子正在喫印尼炒飯。傳統印尼炒飯在炒鍋中加色拉油、牛肉末、蘑菇片炒熟後加入飯翻炒,飯熱後加入咖喱粉、鹽、胡椒粉、葡萄乾再次翻炒勻後即可食用。(圖片署名: 東方IC)

越南河內,烤鵪鶉蛋是越南街頭十分流行的一道小喫。這道菜的主要原料是鵪鶉蛋、幹豬肉、鹽、胡椒粉和辣椒醬。(圖片署名: 東方IC)

尼泊爾拉利特普爾,一名女子正在製作尼泊爾“蒸餃”蜜糖糕。蜜糖糕是用米粉面皮包裹這甜蜜的內餡製作而成的,每隻能賣65尼泊爾幣。蜜糖糕原本是尼瓦爾人慶祝節日時所喫的傳統美食,如今變成了遍佈街頭的小喫。(圖片署名: 東方IC)

中國北京,王府井小喫街一家麻辣燙店裏,顧客選好的麻辣燙食材。麻辣燙是起源於四川樂山牛華鎮的傳統特色小喫,是川渝地區最有特色也最能代表“川味”的一種飲食,在北京非常流行。豆腐、香菇、蔬菜、肉丸、火腿等等在滾燙的紅湯裏煮5分鐘,變成了一鍋香噴噴的麻辣燙。(圖片署名: 東方IC)

北京某商業區店鋪,一名麪點師傅正在蒸包子。包子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麪食,一般由麪包裹着餡,主要製作材料有面粉和餡,起源於四川。相傳由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包子一般是用麪粉發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爲中包、大包。常用餡心爲豬肉、羊肉、牛肉、粉條、香菇、豆沙、芹菜、茄子、包菜、韭菜、豆腐、木耳、乾菜肉、蛋黃、芝麻等。(圖片署名: 東方IC)

緬甸內比都聯邦區,一名女子正在包裝檳榔。在緬甸,檳榔的喫法顯得非常講究:首先是展開一片樹葉子,用加水稀釋過的石灰在表面刷上一層,接着撒上幾顆檳榔粒,再從不同的罐子裏放上各種香料。各種原材料都齊備以後,再拿新鮮的綠葉子包起來,一個“緬甸檳榔”就成型了。緬甸人買檳榔一次至少買一包,有4到6個不等,裝在一個小塑料袋裏,用牙籤把袋口封住裝在兜裏,喫的時候隨時拿出。(圖片署名: 東方IC)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