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说小神童劳伦特的父母太功利,不停宣传、消费自己的孩子,一味地追求快,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成长。最后,劳伦特的父母坚定地给孩子办理了退学,准备去美国一所大学读博士,搏一搏“史上最小博士毕业生”的世界纪录。

原标题:9岁神童将赴美读博?背后的故事可没那么简单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前几天,米粒妈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消息:比利时9岁神童劳伦特·西蒙斯在大学毕业之前,办理了退学,转而赴美读博。

回想一下,咱们9岁的时候都在干嘛,再看看咱身边的娃。这确定无疑是别人家的孩子,跟咱们好像也没啥关系。

但了解了小神童退学背后的原因,米粒妈还是有点意外的,这剧情很耐人寻味。

2010年,劳伦特在比利时出生,由于父母都在荷兰工作,劳伦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比利时长大。

爷爷奶奶很快发现,劳伦特很聪明、很特别,但父母一开始没当回事。后来他们给孩子测了智商,竟高达145,于是“小小天才”养成计划便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劳伦特有超强的学习能力,4岁上学,之后疯狂跳级,6岁直升高中。即便老师对他一对一教学,他还是觉得进度太慢,学业太轻松太无聊。

8岁时,劳伦特进入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学习电气工程专业。这是全荷兰甚至全欧洲久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

在别人看来很难的课程,劳伦特学起来却十分轻松。他9个月搞定所有课程,毕业设计是一项关于大脑连接的芯片项目。

但就在毕业前夕,劳伦特的父母却跟学校撕了起来,原因是学校计划让劳伦特明年中期完成学业,但他的父母坚持要让儿子在9岁时拿到学士学位。(现在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一个美国人保持的,他当年10岁4个月就大学毕业了。)

最后,劳伦特的父母坚定地给孩子办理了退学,准备去美国一所大学读博士,搏一搏“史上最小博士毕业生”的世界纪录。

真是智商限制了我的想象,9岁大学毕业,还是10岁大学毕业,在米粒妈这里完全没区别啊,这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妥妥的“别的星球的孩子”~

很多人都说小神童劳伦特的父母太功利,不停宣传、消费自己的孩子,一味地追求快,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成长。

米粒妈想起当年,我在国内排名第三的大学读大一(我是读完大一才出国的)。有一次,我在阶梯教室上必修课,旁边坐着一个小学生。

小姑娘背着粉色卡通小学生书包,戴着塑料的粉框眼镜,手上戴着米妮卡通手表,坐在座位上,双脚都够不着地面~

一个小学生出现在大学课堂里,还坐在我旁边,这太奇怪了。于是我指指前面讲课的教授,问她:“你是他女儿吗?”

女孩摇摇头,说:“我是来上课的。”

我张着嘴,半天不知道说什么。

后来米粒妈才知道,她是八中少年班毕业的,想来也是个少年天才,可是看她那张稚嫩的脸,米粒妈内心隐隐觉得有点可惜:

如果再晚两年,哪怕十五六岁,再参加高考,以她的智商和成绩,考清北绝对没问题,拼个藤校也不错啊。

对于孩子,特别是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父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习惯性地催着他们不停往前赶,往前追,其实慢下来,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和机遇。

米粒妈看过一部电影《天才少女》。

7岁的玛丽从小被舅舅抚养,上学第一天,玛丽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天分,口算出57乘135,顺口把结果还开了个方。

随着天才身份的暴露,也引来了争夺抚养权的外婆。

这场外婆和舅舅的抚养权争夺大战背后,正是玛丽的身世之谜。

玛丽的妈妈黛安也是个数学天才,年纪轻轻就获得很高的成就,前途一片光明,但她过得并不快乐。

她从小被母亲禁锢在家中研究数学,没有朋友,不能玩耍,没有娱乐生活,不懂社交,是个数学天才,却也是个“生活白痴”。

由于不懂与人交往,不会识人,她跟一个渣男胡乱发生了关系,怀孕生下了玛丽。她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最终自杀身亡。

临终前,她将女儿托付给自己的弟弟抚养,请求他能让女儿过上平凡的生活。

舅舅希望能让玛丽像一个正常孩子一样成长、生活、学习、玩耍;外婆则固执地要用当初对待女儿那一套,来培养外孙女。

外婆认为,天赋不能浪费,她悔于当年结婚生子,为了爱情把自己的天赋和事业抛诸脑后,所以她要把这份“追悔莫及”在女儿和外孙女身上找回来。

她要让女儿和外孙女的天赋发挥最大的价值,她觉得她们的一生,注定不平凡。

是不是像极了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父母?

在鸡娃的道路上,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这一届的老父亲老母亲,自己吃穿用度都可以省,但在孩子的教育,一点都不敢马虎,生怕埋没了孩子的天分,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带孩子阅读,旅行,说英文,学奥数,教背诗,陪练琴,尝试各种运动,参加各种活动……只要孩子眼里闪过一丝光亮,父母都愿意付出全部,支持到底。

但越充满希望,就越容易失望,对于家长来说,有一门必修课就是: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

  • 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

教一个1岁多刚会说话的孩子1+2=3,他可以背下来,但无法真正理解,当你反过来再问他2+1的时候,他还是不会。或者他今天完全记住了,两天后又彻底忘了。

作为旁观者,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怎么能教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算算术呢?这太有悖常理了!

但放到识字上、背诗上、认知上、唱歌跳舞上呢?每个家长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我们太渴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又太害怕他们掉队了。所以一刻也不敢松懈,经常拍着脑门拿出各种方法,希望试出孩子在某方面的一丁点天赋。

眼光放长远,不要拘泥于孩子某个阶段的起伏。比起眼下表面上的“领先”和“落后”,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 ,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去争取。

  • 让孩子多跟自己比

就像我在全网阅读量500万+,被疯狂刷屏的那篇爆文《海淀家长有多恐怖?跟他们吃一顿饭就知道了》里写的那样:总是有一些孩子既聪明又勤奋,米粒就算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考不过人家。

但我们必须得承认,人和人是存在差距的,有些差距,并不全都是后天努力就能填补的。

你看那些“自鸡”的牛娃们,好像一点不用家长操心,但你没看到的是,人家往上三代可能都是学霸,智商、基因、环境、氛围、方法都是咱们没法比的。

所以眼界格局可以高,目标理想可以远,学霸牛娃可以学习,但最终还是要让孩子多跟自己比。

哪怕是天才,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哪怕是普通人,也应该努力去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权利和追求。

人生,各自有各自的精彩,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全力以赴,回望过去的自己,有成长、有积淀、有收获,这就够了。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