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书画出版社

开放的美术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建立六十周年教师论文集

(一函两册)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编

丨关于本书

本论文集所收录的论文来自43位作者(含合著者)的42篇论文。呈现了自1997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的整体研究状况。随着科系的拓展,教师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美术史论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扩大到美术考古、文化遗产、美术教育、艺术管理、艺术策划和美术馆学等领域。

 前    言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尹吉男

1997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为庆祝建系四十周年,曾经编过一部上下两册的《筚路蓝缕四十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论文集》。共收录70篇论文,包括已故的王逊、许幸之、冯湘一、常任侠、张安治、蔡仪和张珩(曾在美术史系授课)七位先生的论文。当年,金维诺和薛永年分别为这部论文集撰写了序和跋,主编是薛永年和王宏建,副主编是罗世平、江文和贺西林。我是编委之一。

适逢庆祝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创立六十年之际,也就是2017年,我们开始组织教师编辑《开放的美术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建立六十周年教师论文集》,作为纪念。主要收录了1997年到2017年这二十年间的人文学院的在职教师和人文学院的特聘教师的论文集。与《筚路蓝缕四十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论文集》构成了传承性的新篇章。

学科创建历史

中央美术学院是1957年在中国第一个建立美术史系的专业院校。美术史系最初有三个教研室:美术理论、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欧洲、美洲和亚洲地区)。但中国的美术史学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存在。她是伴随着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起来的。在重视文字远远超过重视图像的传统中国,美术史学的现代化过程是从1911年开始的, 实际上在1905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从制度上终结了传统社会延续的可能性。传统社会的教育开始被现代规模化的教育取代。当时的教育模式是西方式的。美术史学在古代和近代从来没有纳入到教育中,长期以来她仅仅是文人士大夫的业余爱好或人生修养。在孔子(前551―前479)所处的时代教育中是没有美术史学的,实际上欧洲的情况也同样如此。中国公认的美术史家是唐代的张彦远(815—907),他是古代意义上的美术史的写作者,而不是美术史教育家。这与意大利的画家、美术史家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情况不同,瓦萨里在1562年创立了迪亚诺学院,他是美术教育家,但不是美术史学的教育家。现代意义的美术史家是德国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但温克尔曼仍然是艺术史的研究者和写作者,他不是艺术史的教育家。19世纪,美术史在德国首次列为大学课程。

实际上,要描述中国的美术史学相当困难。因为19世纪末以来的各种传统仍然在运行。比如“苏联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欧美模式”,当然也包括“中国模式”。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都与德国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主要的联系是风格学和社会史研究。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主要联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受到前苏联艺术教育的影响,中国的美术史学科都设在专业艺术院校,而不是像欧洲和美国那样设在综合性大学。但这个格局正在改变。在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综合大学都开始设立美术史学专业或科系。实际上,早在1949年之前,清华大学有过在其学校设立美术史系的动议,但没有实施。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史学的写作是从滕固(1901—1941)开始的,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的奠基者”。滕固从1929年到1932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美术史。他把美术史研究和美术史教育结合起来。但他的时代尚无独立的美术史论专业。

真正的美术史论专业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在1956 年才开始筹备的,建成于1957 年,后来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这个美术史系的创办人之一是王逊(1915—1969)。王逊不仅编著了《中国美术史》教材,还奠定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学科框架。

《中国书画理论》2018年

《王逊文集》2017年

同样是创办人之一的金维诺(1924—2018)是继王逊之后的重要的美术史家,他是第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主任。20世纪,金维诺与夏鼐(1910—1985)、常书鸿(1904—1994)、宿白(1922—2018)、长广敏雄、冈崎敬、东山健吾共同主编了“中国石窟”丛书,成为一时学术之盛事。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1987年接任金维诺做系主任的是薛永年(1941—)。薛永年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论系,美术史论师从王逊、金维诺、常任侠,书画鉴定从学于张珩、徐邦达。攻读本科期间,曾参与张珩遗著《怎样鉴定书画》的记录和整理工作。1993年,薛永年和故宫博物院的杨新主导了“明清绘画透析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外美术史学者的盛会。同时,美术史系完成了新的《中国美术简史》的编辑和出版。这本教材至今都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权威教材。

薛永年在庆祝美术史系建系四十周年的1997年和王宏建共同主编了《筚路蓝缕四十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论文集》。

由于本论文集所收论文时限为1997年到2017年,我着重谈自1997 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和艺术学理论的总体情况。

师从金维诺并于1990年获博士学位的罗世平(1956—)在1997年继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任。薛永年和罗世平主持修订了《中国美术简史》(修订本)。这一时期,美术史系继续深化国际学术交流。罗世平从1999年到2001年担任“美国路丝基金资助中美合作研究项目——汉唐之间”的中方美术史负责人、论文集编委。

学院构架及规模

中国的美术史学主要设在专业美术学院里,是20世纪50年代采用的苏联模式。到了2000年,必须对这个模式进行改革。尹吉男于2002年就任美术史系主任,积极筹建人文学院。

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人文学院,包括了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艺术管理、文化遗产、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外国语言教学和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教学和研究中吸纳了综合大学的文科功能和构架。尹吉男同时兼任美术史系主任,李军和余丁分别担任文化遗产系和艺术管理系的首任主任,陈卫和担任美术教育系主任,乔晓光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江文任人文学院图书馆馆长。

2005年是集中引进人才的一年,邵亦杨来自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王云来自日本的神户大学,王浩来自北京大学。也是在这一年,郑岩从山东省博物馆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此后人才建设一直继续,2009年从北京大学引进文韬,2010年从同济大学引进陈捷,随后吴雪杉、黄庆娇、于帆陆续加入到人文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同时,人文学院也把最优秀的毕业生留校任教,于润生(后曾留学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获博士学位)、黄小峰、刘晋晋、郑弌、黄泓积、耿朔博士已经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目前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是中国最大、最完备的美术史学的学术和教育机构,共有艺术理论、美术史和文化遗产三个科系。每年招收本科生50人,研究生24人,博士生15人。

重要学术成果

2010年尹吉男获任国家级“美术学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及第二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立项的30个重点教材中“中国美术史”项目的第一首席专家。以尹吉男为带头人的“美术学专业教学团队”是此次30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唯一一个美术学科团队。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学名列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2005年尹吉男开始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编“开放的艺术史”丛书。

2006年由尹吉男主持召开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论教育年会筹备会”,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的史论专业的负责人在中央美术学院协商举办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组成年会的工作委员会。

2007年,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筹委员会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联合主办“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后更名为“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并确立年会制度。

2009年,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联合主办“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从2011年开始,郑岩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巫鸿先后主编了《古代墓葬美术研究》论文集第一到第四辑(从第二辑开始,北京大学的朱青生成为主编之一)。

2013年4月,尹吉男、王璜生、曹庆晖共同策划了“国立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9月出版《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年,李军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中央美术学院在2016年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了“第三十四届国际美术史大会”。同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人事处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讯网、艺文志论坛共同承办的“王逊美术史论坛暨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博士后论坛”召开。

同年,“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美术史》初稿完成,教材共分七章,主要写作者为郑岩、贺西林、李清泉、邵彦、尹吉男、黄小峰和曹庆晖。尹吉男为全书主编,为《中国美术史》撰写了全书的序论和结语。

2017年11月25、26日,人文学院成功主办了“美术史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创立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

独立图书馆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有相对独立的图书馆,收藏美术史论的专业书籍和资料,还收藏有部分古代陶瓷和书画、古籍、民间美术作品。近二十年是美术史系资料室向人文学院图书馆转型的关键时期。目前,人文学院图书馆藏书总量接近十万册,是当今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美术史论专业图书馆。近五年来,先后获得包括美国著名美术史家列奥·斯坦贝格(Leo Steinberg)旧藏文艺复兴研究主题藏书在内的六批海外重要专题学术文献,基本构成了完备的世界艺术史研究和视觉文化研究文献体系。人文学院图书馆广泛获取优质捐赠,姜斐德(Freda Murck)等学者先后慷慨捐献藏书数千册。除此以外,图书馆还以文献交换的方式开拓和保持着与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等海内外十余家学术机构的密切联系。

院系设置

中央美术学院的人文学院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大学的人文学院,其内部机构和课程的设置不但奠基于通常的人文学科建设,自身更有在美术史、美术考古、美术理论方面的学科优势,在配合、服务于美术学院整体的学科建设和日常教学与科研需要过程中,通过以出身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员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在机构和课程设置上,首先体现并满足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两个学科的人才培养需求,兼顾建筑学、设计学、书法史论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需要。着眼于此,人文学院拟在原有的艺术理论、美术史学、文化遗产学三个专业系之外,立足于人文学院的整体资源,并汲取世界美术院校教学与研究的最新经验,计划另设语言与文化、社会科学两个专业系。

目   录

前言 尹吉男

上篇

早期中国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 金维诺

西汉陵墓雕塑艺术概述 汤池

仙人好楼居:襄阳新出相轮陶楼与中国浮图祠类证 罗世平

汉代视觉文化相关知识的生成与检讨 贺西林

山东临淄东汉王阿命刻石的形制及其他 郑岩

穿越古今的逐梦之旅:《六骏图》研究 张鹏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主要神祇位业研究 赵伟

汉藏交融化净土:智化寺神圣空间的意义塑造 陈捷 张昕

中古泗州僧伽信仰与图像的在地化 郑弌

近世书画与物质文化研究

明代绘画市场的“清明上河图现象” 薄松年

政治还是娱乐:杏园雅集和《杏园雅集图》新解 尹吉男

(传)马远《春游赋诗图》卷的作者与时代考 杜娟

文徵明竹石幽兰画及相关问题——风格分析、真伪鉴定和艺术社会史 邵彦

标准与个性——乾隆万寿庆典期间使行的国事活动与私人交游中的朝鲜人形象制造 吴映玟

石桥、木筏与 15 世纪的商业空间:《卢沟运筏图》新探 黄小峰

《中兴瑞应图》创作情境的考察 王瑀

下篇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乡情与童趣的完美再现——齐白石的水族画 李树声

融进了中国人的血液——中国油画100年 邵大箴

反思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写作

——从20世纪初至70年代的美术史写作谈起 薛永年

启蒙与重构20世纪中央美术学院具象油画与西方写实主义 殷双喜

焦虑与期待——读胡一川的日记、油画与人生 王璜生

现代中国画与“文化自觉”——以陈师曾为例 宋晓霞

试论1949年以来中国美术体制的发展与管理的变迁 余丁

画家视角与中西之间:朱乃正油画创作视角衍变的中西问题 曹庆晖

汽笛响了:阶级视角下的声音与时间 吴雪杉

字体家国——汉文正楷与现代中文字体设计中的民族国家意识 周博

那不只是一座城——中国当代视觉艺术中的城市 于帆

跨文化美术史

潜变中的中国绘画

——关于明清之际西画传入对中国画坛的影响 袁宝林

女性主义怎样介入艺术史?

——波洛克的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初探 李建群

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文艺复兴——安布罗乔·洛伦采蒂

《好政府的寓言》与楼璹《耕织图》再研究 李军

关于印度早期佛塔象征含义的思考 王云

苏里科夫的历史画与历史思维——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历史画创作研究 于润生

提香所谓的《维纳斯与丘比特、狗和鹌鹑》新解 刘晋晋

艺术理论与批评

布衣识高洁,南冠客思深——怀念蔡仪先生兼论他的学术思想 王宏建

历史的转折点——现实主义转型的契机 易英

人民的文脉——一个学科的人文理想与社会实践 乔晓光

形的观念在晋宋画论中的三种倾向 远小近

格林伯格能否成为我们的参照 王春辰

视觉文化vs.艺术史 邵亦杨

“超越性”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缺失 刘礼宾

从“美的理想性”到“现实主义”——王逊美学思想管窥 王浩

雅俗与正变之间的“艺术”范畴——中国古典学术体系中的术语考察 文韬

跋:美术史的考古学  李军

人文学院教师信息表

主编 | 吴琼

编辑 | 何逸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