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書畫出版社

開放的美術史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學科建立六十週年教師論文集

(一函兩冊)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編

丨關於本書

本論文集所收錄的論文來自43位作者(含合著者)的42篇論文。呈現了自1997年以來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理論、美術史和美術批評的整體研究狀況。隨着科系的拓展,教師的研究已經不侷限於傳統美術史論的研究視野和方法,擴大到美術考古、文化遺產、美術教育、藝術管理、藝術策劃和美術館學等領域。

 前    言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 尹吉男

1997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爲慶祝建系四十週年,曾經編過一部上下兩冊的《篳路藍縷四十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師論文集》。共收錄70篇論文,包括已故的王遜、許幸之、馮湘一、常任俠、張安治、蔡儀和張珩(曾在美術史系授課)七位先生的論文。當年,金維諾和薛永年分別爲這部論文集撰寫了序和跋,主編是薛永年和王宏建,副主編是羅世平、江文和賀西林。我是編委之一。

適逢慶祝中國第一個美術史系創立六十年之際,也就是2017年,我們開始組織教師編輯《開放的美術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學科建立六十週年教師論文集》,作爲紀念。主要收錄了1997年到2017年這二十年間的人文學院的在職教師和人文學院的特聘教師的論文集。與《篳路藍縷四十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師論文集》構成了傳承性的新篇章。

學科創建歷史

中央美術學院是1957年在中國第一個建立美術史系的專業院校。美術史系最初有三個教研室:美術理論、中國美術史和外國美術史(歐洲、美洲和亞洲地區)。但中國的美術史學研究在20世紀上半葉已經存在。她是伴隨着現代美術教育發展起來的。在重視文字遠遠超過重視圖像的傳統中國,美術史學的現代化過程是從1911年開始的, 實際上在1905年隨着科舉制度的廢除,從制度上終結了傳統社會延續的可能性。傳統社會的教育開始被現代規模化的教育取代。當時的教育模式是西方式的。美術史學在古代和近代從來沒有納入到教育中,長期以來她僅僅是文人士大夫的業餘愛好或人生修養。在孔子(前551―前479)所處的時代教育中是沒有美術史學的,實際上歐洲的情況也同樣如此。中國公認的美術史家是唐代的張彥遠(815—907),他是古代意義上的美術史的寫作者,而不是美術史教育家。這與意大利的畫家、美術史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情況不同,瓦薩里在1562年創立了迪亞諾學院,他是美術教育家,但不是美術史學的教育家。現代意義的美術史家是德國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但溫克爾曼仍然是藝術史的研究者和寫作者,他不是藝術史的教育家。19世紀,美術史在德國首次列爲大學課程。

實際上,要描述中國的美術史學相當困難。因爲19世紀末以來的各種傳統仍然在運行。比如“蘇聯模式”“日本模式”“德國模式”“歐美模式”,當然也包括“中國模式”。日本模式和美國模式都與德國模式有着密切的關係,它們主要的聯繫是風格學和社會史研究。中國模式與蘇聯模式的主要聯繫則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受到前蘇聯藝術教育的影響,中國的美術史學科都設在專業藝術院校,而不是像歐洲和美國那樣設在綜合性大學。但這個格局正在改變。在中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綜合大學都開始設立美術史學專業或科系。實際上,早在1949年之前,清華大學有過在其學校設立美術史系的動議,但沒有實施。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美術史學的寫作是從滕固(1901—1941)開始的,他被稱爲“中國現代美術史學的奠基者”。滕固從1929年到1932年在德國柏林大學學習美術史。他把美術史研究和美術史教育結合起來。但他的時代尚無獨立的美術史論專業。

真正的美術史論專業是由中央美術學院在1956 年纔開始籌備的,建成於1957 年,後來被稱爲“中國第一個美術史系”,這個美術史系的創辦人之一是王遜(1915—1969)。王遜不僅編著了《中國美術史》教材,還奠定了繪畫、雕塑、建築、工藝和民間藝術的學科框架。

《中國書畫理論》2018年

《王遜文集》2017年

同樣是創辦人之一的金維諾(1924—2018)是繼王遜之後的重要的美術史家,他是第一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的主任。20世紀,金維諾與夏鼐(1910—1985)、常書鴻(1904—1994)、宿白(1922—2018)、長廣敏雄、岡崎敬、東山健吾共同主編了“中國石窟”叢書,成爲一時學術之盛事。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之後,1987年接任金維諾做系主任的是薛永年(1941—)。薛永年196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美術理論系,美術史論師從王遜、金維諾、常任俠,書畫鑑定從學於張珩、徐邦達。攻讀本科期間,曾參與張珩遺著《怎樣鑑定書畫》的記錄和整理工作。1993年,薛永年和故宮博物院的楊新主導了“明清繪畫透析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中外美術史學者的盛會。同時,美術史系完成了新的《中國美術簡史》的編輯和出版。這本教材至今都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權威教材。

薛永年在慶祝美術史系建系四十週年的1997年和王宏建共同主編了《篳路藍縷四十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師論文集》。

由於本論文集所收論文時限爲1997年到2017年,我着重談自1997 年以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論和藝術學理論的總體情況。

師從金維諾並於1990年獲博士學位的羅世平(1956—)在1997年繼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任。薛永年和羅世平主持修訂了《中國美術簡史》(修訂本)。這一時期,美術史系繼續深化國際學術交流。羅世平從1999年到2001年擔任“美國路絲基金資助中美合作研究項目——漢唐之間”的中方美術史負責人、論文集編委。

學院構架及規模

中國的美術史學主要設在專業美術學院裏,是20世紀50年代採用的蘇聯模式。到了2000年,必須對這個模式進行改革。尹吉男於2002年就任美術史系主任,積極籌建人文學院。

2003年中央美術學院設立了人文學院,包括了美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教育、藝術管理、文化遺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外國語言教學和研究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教學和研究中吸納了綜合大學的文科功能和構架。尹吉男同時兼任美術史系主任,李軍和餘丁分別擔任文化遺產系和藝術管理系的首任主任,陳衛和擔任美術教育系主任,喬曉光任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江文任人文學院圖書館館長。

2005年是集中引進人才的一年,邵亦楊來自澳大利亞的悉尼大學,王雲來自日本的神戶大學,王浩來自北京大學。也是在這一年,鄭巖從山東省博物館調入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此後人才建設一直繼續,2009年從北京大學引進文韜,2010年從同濟大學引進陳捷,隨後吳雪杉、黃慶嬌、於帆陸續加入到人文學院的專業教師隊伍中。同時,人文學院也把最優秀的畢業生留校任教,於潤生(後曾留學於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獲博士學位)、黃小峯、劉晉晉、鄭弌、黃泓積、耿朔博士已經成爲青年骨幹教師。

目前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是中國最大、最完備的美術史學的學術和教育機構,共有藝術理論、美術史和文化遺產三個科系。每年招收本科生50人,研究生24人,博士生15人。

重要學術成果

2010年尹吉男獲任國家級“美術學專業教學團隊”帶頭人及第二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立項的30個重點教材中“中國美術史”項目的第一首席專家。以尹吉男爲帶頭人的“美術學專業教學團隊”是此次308個國家級教學團隊中唯一一個美術學科團隊。

2017年,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學名列教育部公佈的“雙一流”建設名單。2005年尹吉男開始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編“開放的藝術史”叢書。

2006年由尹吉男主持召開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史論教育年會籌備會”,邀請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藝術院校的史論專業的負責人在中央美術學院協商舉辦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史學教育年會,組成年會的工作委員會。

2007年,首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史學教育年會籌委員會與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聯合主辦“首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史學教育年會”(後更名爲“全國高等院校美術史學年會”),並確立年會制度。

2009年,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和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聯合主辦“古代墓葬美術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此後,每兩年舉辦一次。從2011年開始,鄭巖與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巫鴻先後主編了《古代墓葬美術研究》論文集第一到第四輯(從第二輯開始,北京大學的朱青生成爲主編之一)。

2013年4月,尹吉男、王璜生、曹慶暉共同策劃了“國立北平藝專與民國美術”學術研討會,於2016年9月出版《北平藝專與民國美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3年,李軍在北京大學出版社主編“眼睛與心靈:藝術史新視野譯叢”。中央美術學院在2016年和北京大學共同主辦了“第三十四屆國際美術史大會”。同年,由中央美術學院人事處主辦,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訊網、藝文志論壇共同承辦的“王遜美術史論壇暨中央美術學院第一屆博士後論壇”召開。

同年,“馬工程”重點教材《中國美術史》初稿完成,教材共分七章,主要寫作者爲鄭巖、賀西林、李清泉、邵彥、尹吉男、黃小峯和曹慶暉。尹吉男爲全書主編,爲《中國美術史》撰寫了全書的序論和結語。

2017年11月25、26日,人文學院成功主辦了“美術史在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學科創立六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一屆全國高等院校美術史學年會”。

獨立圖書館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有相對獨立的圖書館,收藏美術史論的專業書籍和資料,還收藏有部分古代陶瓷和書畫、古籍、民間美術作品。近二十年是美術史系資料室向人文學院圖書館轉型的關鍵時期。目前,人文學院圖書館藏書總量接近十萬冊,是當今國內乃至世界範圍內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美術史論專業圖書館。近五年來,先後獲得包括美國著名美術史家列奧·斯坦貝格(Leo Steinberg)舊藏文藝復興研究主題藏書在內的六批海外重要專題學術文獻,基本構成了完備的世界藝術史研究和視覺文化研究文獻體系。人文學院圖書館廣泛獲取優質捐贈,姜斐德(Freda Murck)等學者先後慷慨捐獻藏書數千冊。除此以外,圖書館還以文獻交換的方式開拓和保持着與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等海內外十餘家學術機構的密切聯繫。

院系設置

中央美術學院的人文學院不同於一般綜合性大學的人文學院,其內部機構和課程的設置不但奠基於通常的人文學科建設,自身更有在美術史、美術考古、美術理論方面的學科優勢,在配合、服務於美術學院整體的學科建設和日常教學與科研需要過程中,通過以出身於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員的學術研究爲基礎,在機構和課程設置上,首先體現並滿足美術學和藝術學理論兩個學科的人才培養需求,兼顧建築學、設計學、書法史論等相關學科的教學和科研需要。着眼於此,人文學院擬在原有的藝術理論、美術史學、文化遺產學三個專業系之外,立足於人文學院的整體資源,並汲取世界美術院校教學與研究的最新經驗,計劃另設語言與文化、社會科學兩個專業系。

目   錄

前言 尹吉男

上篇

早期中國美術史與美術考古

藏傳佛教雕塑藝術 金維諾

西漢陵墓雕塑藝術概述 湯池

仙人好樓居:襄陽新出相輪陶樓與中國浮圖祠類證 羅世平

漢代視覺文化相關知識的生成與檢討 賀西林

山東臨淄東漢王阿命刻石的形制及其他 鄭巖

穿越古今的逐夢之旅:《六駿圖》研究 張鵬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主要神祇位業研究 趙偉

漢藏交融化淨土:智化寺神聖空間的意義塑造 陳捷 張昕

中古泗州僧伽信仰與圖像的在地化 鄭弌

近世書畫與物質文化研究

明代繪畫市場的“清明上河圖現象” 薄松年

政治還是娛樂:杏園雅集和《杏園雅集圖》新解 尹吉男

(傳)馬遠《春遊賦詩圖》卷的作者與時代考 杜娟

文徵明竹石幽蘭畫及相關問題——風格分析、真僞鑑定和藝術社會史 邵彥

標準與個性——乾隆萬壽慶典期間使行的國事活動與私人交遊中的朝鮮人形象製造 吳映玟

石橋、木筏與 15 世紀的商業空間:《盧溝運筏圖》新探 黃小峯

《中興瑞應圖》創作情境的考察 王瑀

下篇

中國近現代美術史

鄉情與童趣的完美再現——齊白石的水族畫 李樹聲

融進了中國人的血液——中國油畫100年 邵大箴

反思中國美術史的研究與寫作

——從20世紀初至70年代的美術史寫作談起 薛永年

啓蒙與重構20世紀中央美術學院具象油畫與西方寫實主義 殷雙喜

焦慮與期待——讀胡一川的日記、油畫與人生 王璜生

現代中國畫與“文化自覺”——以陳師曾爲例 宋曉霞

試論1949年以來中國美術體制的發展與管理的變遷 餘丁

畫家視角與中西之間:朱乃正油畫創作視角衍變的中西問題 曹慶暉

汽笛響了:階級視角下的聲音與時間 吳雪杉

字體家國——漢文正楷與現代中文字體設計中的民族國家意識 周博

那不只是一座城——中國當代視覺藝術中的城市 於帆

跨文化美術史

潛變中的中國繪畫

——關於明清之際西畫傳入對中國畫壇的影響 袁寶林

女性主義怎樣介入藝術史?

——波洛克的女性主義藝術史理論初探 李建羣

絲綢之路上的跨文化文藝復興——安布羅喬·洛倫採蒂

《好政府的寓言》與樓璹《耕織圖》再研究 李軍

關於印度早期佛塔象徵含義的思考 王雲

蘇里科夫的歷史畫與歷史思維——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歷史畫創作研究 於潤生

提香所謂的《維納斯與丘比特、狗和鵪鶉》新解 劉晉晉

藝術理論與批評

布衣識高潔,南冠客思深——懷念蔡儀先生兼論他的學術思想 王宏建

歷史的轉折點——現實主義轉型的契機 易英

人民的文脈——一個學科的人文理想與社會實踐 喬曉光

形的觀念在晉宋畫論中的三種傾向 遠小近

格林伯格能否成爲我們的參照 王春辰

視覺文化vs.藝術史 邵亦楊

“超越性”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的缺失 劉禮賓

從“美的理想性”到“現實主義”——王遜美學思想管窺 王浩

雅俗與正變之間的“藝術”範疇——中國古典學術體系中的術語考察 文韜

跋:美術史的考古學  李軍

人文學院教師信息表

主編 | 吳瓊

編輯 | 何逸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