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禄丰:“直过民族”燕麦地村的三代人

禄丰:“直过民族”燕麦地村的三代人

“直过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特殊成员,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夜之间”跨越了其它民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禄丰县仁兴镇马鞍村委会燕麦地村民小组就是我州的“直过民族”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燕麦地村没有掉队,并跟随全州各族人民一起迎来了新的生活。

现场

记者 周洁:这里是禄丰县仁兴镇马鞍村委会的燕麦地村,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让这个傈僳族民族村长期以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这个“直过民族” 的少数民族村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位老人叫普美珍,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现在是村里少有的经历过两种社会制度的老人之一,曾经居住在山洞的她为我们讲述了过去的生活。

采访

禄丰县仁兴镇马鞍村委会燕麦地村村民 普美珍:(记者:以前山洞也住过是吗),是的,那时候只有两件衣服,鞋子是自己编的草鞋,吃的去找来吃,找到什么吃什么。

在采访中普美珍老人并不愿意回忆过去的苦难生活,她更愿意和我们说说现在,虽然她家在村里并不算富裕,但对她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

采访

禄丰县仁兴镇马鞍村委会燕麦地村村民 普美珍:好日子就是这样的了,比这样好的有吗,没有,这种就是最好的了,这会日子很好过了,什么都有了,米也有、羊也有了,国家还给了钱。

过去的燕麦地村与世隔绝,当地村民一直被住房差、出行难、发展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困扰。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智,积极争取多个直过民族区项目,先后投入项目资金583万元,完善燕麦地村基础设施,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阻碍村民发展的“堡垒”被一一攻克,村民们告别了封闭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果说,燕麦地村的第一代村民普美珍见证的是社会制度的改变,那么,燕麦地村的第二代村民虎兰萍感受到的是改革带来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虎兰萍和村民们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山药,小麦、红豆、豌豆、核桃等农产品已经成为燕麦地村的支柱产业,村民们通过产业的扶持,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采访

禄丰县仁兴镇马鞍村委会燕麦地村村民 虎兰萍: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几个倍,在以前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继续会往上努力,尽量苦一些钱、省一省,把老一点的房子修成砖房,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采访

禄丰县仁兴镇马鞍村委会燕麦地村村民 张中林:以前种包谷亩产收入也就2000多元,现在种山药达到了2万多,也翻了十个倍。

和虎兰萍一样,燕麦地村的第二代村民大都通过了特色种植脱了贫。而九零后的第三代村民虎有军,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他走出了大山,通过销售家乡的土特产成功创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他家的新房也成为村里最气派的建筑。

采访

禄丰县仁兴镇马鞍村委会燕麦地村村民 虎有军: 菌子收了拿到昆明去卖,行情好的时候,几万块还是苦得到的,今后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的土特产能销往更多的地方,山药、野生菌这些,再带动村子里面的人,共同致富奔上小康。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广大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偏远的直过民族村也没有掉队,在三代人的努力下,如今,燕麦地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8000多元,已经率先脱离贫困村的行列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

采访

禄丰县仁兴镇马鞍村委会主任 张自堂:下一步我们继续加大产业扶持的力度,带动周边其他的同步发展,力争跨越到2020年,我们各民族一起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来源:楚雄新闻,全媒体记者:春晖 凯文 周洁 莹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