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祿豐:“直過民族”燕麥地村的三代人

祿豐:“直過民族”燕麥地村的三代人

“直過民族”是我國少數民族的特殊成員,他們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一夜之間”跨越了其它民族上千年的發展歷程,祿豐縣仁興鎮馬鞍村委會燕麥地村民小組就是我州的“直過民族”村,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燕麥地村沒有掉隊,並跟隨全州各族人民一起迎來了新的生活。

現場

記者 周潔:這裏是祿豐縣仁興鎮馬鞍村委會的燕麥地村,四面環山的地理環境讓這個傈僳族民族村長期以來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而伴隨着改革開放的進程,這個“直過民族” 的少數民族村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位老人叫普美珍,今年已經87歲高齡了,現在是村裏少有的經歷過兩種社會制度的老人之一,曾經居住在山洞的她爲我們講述了過去的生活。

採訪

祿豐縣仁興鎮馬鞍村委會燕麥地村村民 普美珍:(記者:以前山洞也住過是嗎),是的,那時候只有兩件衣服,鞋子是自己編的草鞋,喫的去找來喫,找到什麼喫什麼。

在採訪中普美珍老人並不願意回憶過去的苦難生活,她更願意和我們說說現在,雖然她家在村裏並不算富裕,但對她來說已經非常滿足了。

採訪

祿豐縣仁興鎮馬鞍村委會燕麥地村村民 普美珍:好日子就是這樣的了,比這樣好的有嗎,沒有,這種就是最好的了,這會日子很好過了,什麼都有了,米也有、羊也有了,國家還給了錢。

過去的燕麥地村與世隔絕,當地村民一直被住房差、出行難、發展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困擾。通過各級黨委、政府凝心聚智,積極爭取多個直過民族區項目,先後投入項目資金583萬元,完善燕麥地村基礎設施,實現了水電路三通,阻礙村民發展的“堡壘”被一一攻克,村民們告別了封閉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

如果說,燕麥地村的第一代村民普美珍見證的是社會制度的改變,那麼,燕麥地村的第二代村民虎蘭萍感受到的是改革帶來的發展。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虎蘭萍和村民們結合當地氣候特點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目前山藥,小麥、紅豆、豌豆、核桃等農產品已經成爲燕麥地村的支柱產業,村民們通過產業的扶持,錢袋子也越來越鼓。

採訪

祿豐縣仁興鎮馬鞍村委會燕麥地村村民 虎蘭萍: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幾個倍,在以前的基礎上,下一步我們繼續會往上努力,儘量苦一些錢、省一省,把老一點的房子修成磚房,希望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採訪

祿豐縣仁興鎮馬鞍村委會燕麥地村村民 張中林:以前種包穀畝產收入也就2000多元,現在種山藥達到了2萬多,也翻了十個倍。

和虎蘭萍一樣,燕麥地村的第二代村民大都通過了特色種植脫了貧。而九零後的第三代村民虎有軍,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他走出了大山,通過銷售家鄉的土特產成功創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他家的新房也成爲村裏最氣派的建築。

採訪

祿豐縣仁興鎮馬鞍村委會燕麥地村村民 虎有軍: 菌子收了拿到昆明去賣,行情好的時候,幾萬塊還是苦得到的,今後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我們的土特產能銷往更多的地方,山藥、野生菌這些,再帶動村子裏面的人,共同致富奔上小康。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廣大農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偏遠的直過民族村也沒有掉隊,在三代人的努力下,如今,燕麥地村年人均純收入已達到8000多元,已經率先脫離貧困村的行列和全國人民一道奔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

採訪

祿豐縣仁興鎮馬鞍村委會主任 張自堂:下一步我們繼續加大產業扶持的力度,帶動周邊其他的同步發展,力爭跨越到2020年,我們各民族一起同步進入小康社會。

來源:楚雄新聞,全媒體記者:春暉 凱文 周潔 瑩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