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23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圖)翰墨風流,丹青雅尚。繼9月山東濰坊書法展覽後,中國甲骨文書法第一人李彥君的百餘幅金文、甲骨文書法作品,即日起在廈門市博物館展出,展覽將持續到12月2日,市民和遊客可免費觀展。據悉,這些作品裏多數是用有限的甲骨文字編成的對聯和詩歌,流露着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讚美。

說起甲骨文,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但僅僅停留着“聽過”、“知道”,但甲骨文背後的文化、每個字的形象和故事,卻很少有人瞭解。“氣字看起來是三撇,但其實講究不少,上虛下實,代表了氣的形象;文這個字,現在的意思是有文化,但在甲骨文時代,有紋身的人,才叫做文。”李彥君說,甲骨文目前發現有4000字左右,確定應用的1000多字,每個字都與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有關,比如爵字有24種寫法,龜、羊有24種寫法,馬、虎、龍、猴則分別有18種寫法。

記者瞭解到,李彥君畢業於吉林大學考古與博物專業,後入中央美術學院研習書法和繪畫,從事金石學、國學研究,主攻甲骨文、金文書法、國畫,擅長於古文字、書體研究,被稱爲收藏界十大人物、中國甲骨文書法第一人,並於2005年在大學首創中國文物鑑定專業。“我小時候喜歡收藏錢幣和印章,因爲長期參加田野考古及博物館工作,對刻在骨頭上的文字興趣濃厚,後來終於在甲骨文撰寫中悟出一些心得。”李彥君說,甲骨文發現於清末,成爲書法是在清晚期,寫好甲骨文既要尊重文字本身的意義,又要有刀刻特點,它不僅是種書法技術,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