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外界對拼多多定義的“低端”標籤不同,昨晚拼多多財報上的數字確實令人眼前一亮。拼多多最新財報顯示,活躍買家年度平均消費894.4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9%!

叫囂着買買買的剁手黨們,恐怕看到這組數字後會把心底的“瞧不起”老老實實地收起來。

前天晚間,拼多多發佈了Q3財報。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拼多多活躍買家的年度平均消費額爲人民幣894.4元,較Q2的762.8元環比上漲17.7%。拼多多活躍買家數爲3.855億,同比增長144%。基於活躍買家數和年度平均消費的雙重漲幅,平臺過去12個月期間的GMV同比增長386%至3448億元,較Q2的2621億元增長827億元,環比增長32%。

爲何拼多多客人均消費能力提高如此多?這與拼多多的用戶羣體的變化與創新的模式密不可分。

從用戶羣體來看,目前拼多多早已不再是小鎮青年專享。根據獵豹大數據顯示,截止至9月份,拼多多一線用戶佔比提升15%。一、二線用戶羣體所佔比例已近50%,也正因爲一、二線城市用戶佔比提高,所以客單價才能夠同比翻倍。

從模式來看,拼多多采取的是“農貨”進城,“品牌”下鄉的模式,即一邊將農村最新鮮,最好的農產品用最高效率,最低成本賣到城市消費者的餐桌上。另一邊將城裏的“品牌”產品採用“工廠直供”的模式,減少中間環節,用最低廉的價格賣到三、四、五、六線城市以及鄉鎮。

而這兩種方式滿足了一至六線所有消費者的需求,自然會帶來用戶以及客單價的高增長。所以我們看到在拼多多在雙11期間,農產品訂單超4000萬,其中的1200萬單由全國國家級貧困縣通過“產地直髮”的方式發出,總量超過1億斤,較去年同比增長逾409%。

不管是五、六線城市還是鄉鎮,消費升級從來都是以一種穩健的方式展開的。隨着收入水平提高,基礎設施的延伸,最終都會趕上一二線城市。

對此,有遠見的大平臺、品牌都在提前部署,拼多多隻是走在了大家的前列而已,它用一種全新的模式,將“農貨進城”、“品牌下鄉”和“拼購”的模式結合起來,讓渠道更下沉,從五環外起步,進而走到五環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