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三季報披露的數據,基金公司參與自購的非貨幣基金共有801只,其中今年以來參與自購的基金達300只,淨申購金額合計35.74億元。

  基金公司自購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是營銷的需要,即通過自購基金,與基金持有人共擔風險,爲基金投研能力增信,以吸引投資者購買基金或者減少基金贖回行爲。從今年的情況看,在市場下滑時,投資者出於獲利了結的目的,基金贖回壓力增大,此時基金管理公司自購旗下基金的主要目的在於穩定基金份額。

  其次是在市場低迷時期用於基金髮行,例如創金合信參與自購了今年成立的多隻股票型基金,自購份額均在500萬份左右。自購是基金管理人自掏腰包實現利益捆綁的營銷模式,但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真的是淨值增長的有力保障嗎?

  “自購”基金整體優勢不明顯

  整體來看,今年以來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爲-20.22%和-19.36%,而參與自購的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分別爲-19.03%和-19.36%,自購與非自購基金業績相差並不大。

  例如基金公司自購份額達到5000萬份的匯添富國企創新增長,今年以來業績虧損幅度達29.10%;工銀瑞信分別持有工銀瑞信高端製造行業、工銀瑞信互聯網加2347萬份和751萬份,但是兩隻基金今年也分別虧損36.48%、32.51%。匯添富國企創新增長今年以來重點配置了新能源汽車、電商以及消費板塊,但是隨着市場巨震,相關主題上市公司的表現較差,新能源汽車指數今年跌幅一度超過40%;但是基金也開始改變思路,逐漸配置了大銀行、保險等價值個股。

  工銀瑞信黃安樂管理的兩隻產品則長期重倉電子、計算機等成長板塊,除去市場因素外,淨值下跌也有基金經理長期以來對個股把握能力不佳,基金經理對股票的操作存在高買低賣的原因。比如工銀瑞信互聯網加今年二季度加倉的分衆傳媒和先導智能就出現了加倉後下跌的情況,先導智能持股數量增加了一倍,然而當季股價卻下跌了20.93%;工銀瑞信高端製造行業一季度大幅加倉了中興通訊,加倉時點恰好處於美國製裁的前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工銀瑞信兩隻基金的自購規模也出現了大幅縮減,今年一季度工銀瑞信高端製造行業的自購規模縮水了近1000萬份,工銀瑞信互聯網加雖然自購規模不變,但是持有份額相比成立初減少了57.4%。

  由於今年A股走勢不佳,在泥沙俱下的市場環境中,自購基金對比其他基金沒有優勢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將時間拉長,自購基金也並未表現出明顯優勢,以2017年爲例,去年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爲15.82%、14.12%。而普通股票型的自購基金平均收益爲16.80%,偏股混合型的自購基金平均收益爲12.20%,自購基金和非自購基金整體差距不大。另外,在2015至2017年震盪市中成立的自購基金,在今年的低迷行情下整體表現也不佳,平均跌幅爲20.36%。

  不可否認的是,基金公司內部自購旗下產品體現了對後市的看好以及對基金經理投管實力的認可和信任,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激勵甚至施壓基金經理進一步做好業績,而且公司資金的注入也會使得基金經理更加重視該產品的風控管理。但僅從自購行爲或是自購金額上並不能真實體現出基金公司對後市的態度,更不能體現基金成立後基金經理的操作和收益水平。畢竟自購在前,如果整體策略和市場走勢相悖,那麼也很難獲得較好的收益。

  管理能力纔是關注重點

  近一年成立的多隻爆款基金在營銷時採用了自購的方式,例如中歐恆利三年定期開放混合型基金打出自購跟投的口號,中歐恆利基金經理曹名長自購金額爲500萬元。

  具體說來,中歐恆利始終保持了相對穩健的投資策略,上半年在食品飲料、醫藥、電力等板塊重點佈局,並獲得較好收益,雖然這些板塊在三季度調整幅度較大,但是基金在三季度配置了寧波華翔等一些有競爭力有成長性的中小市值個股,在近期的反彈行情中表現不錯。

  但是,也有一些中小基金公司通過自購的方式成立基金,業績卻並不盡如人意,金信基金股東和基金經理等人員分別自購了金信價值精選500萬份,但是基金成立以來已經虧損45.89%,金信價值精選的基金經理操作很靈活,上半年看好的新能源以及5G概念表現不佳,基金經理在三季度大幅換倉,三季報披露的重倉股全部爲新進,且集中在白酒、保險中,白酒板塊10月的大幅調整也使基金淨值繼續下挫。基金換手率高、持倉集中度高、操作風格激進,在公募基金中並不多見,但是擇時擇股能力並沒有跟上,導致了基金收益率墊底。

  基金自購體現了基金公司做強業績的決心,是值得鼓勵的行爲。不過“自購”背後利用投資者跟風心理的營銷策略也需要投資者擦亮眼睛,除了需要避開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經理能力存在問題的情況,還要注意他們對自購基金是否採取了贖回行爲,綜合判斷該基金的前景。

  例如,英大領先回報的自購規模從年初的4562萬份縮減至447萬份,廣發基金減少了旗下多隻基金的自購規模,他們的贖回行爲是出於對市場的判斷還是公司經營的問題還不得而知,但是對於衝着“自購”購買基金的投資者來說,基金公司大規模贖回需要警惕。管理人持有份額在季報中披露,基金管理人的從業人員相關自購情況只能從基金半年報和年報中獲知,時間跨度大,如果期間發生了自贖,投資者也很難第一時間瞭解。

  因此對於基金公司自購,不妨看成一個噱頭,買基金還是要從基金經理、投資策略等基金本身的要素進行分析。投資者在投資這類基金之前需要謹慎甄別,瞭解後市行情、管理人的投管實力以及所管產品的業績等綜合因素後,再做投資決策也爲時不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