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刊財經 韓平

  本週,爲了緩解上市公司流動性緊張、大股東質押率過高所面臨的公司控股權可能易主的不穩定局面,證監會大幅修改了有關再融資的規定:不但將再融資的時間間隔縮短,還對再融資的用途重新修訂,將之前一些非常有針對性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條例進行了“放鬆”。

  政策大幅放寬所爲何故?

  11月9日,證監會修訂發佈《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爲的監管要求》,明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用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可以將募集資金用於歸還欠款,並對再融資時間間隔的限制做出了大幅放鬆。

  事實上,部分上市公司融資過度、頻繁通過資產重組提高業績,但是收購的資產價格虛高,對賭業績最終難以實現,重組後企業商譽大幅毀損,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對此,2017年初,證監會首次對上市公司再融資設置了18個月的融資間隔。此後,上市公司的融資亂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發行定增融資、擬收購資產在短時期內價格暴漲10倍的上市公司數量顯著下降,提出定增融資要求的公司數量明顯降低。2017年同比大幅下降68%,2018年前10月的同比降幅繼續高達42%。而融資至少間隔18個月的硬性條件,更是令數百家企業失去了圈錢的機會。

  但是,一個涉及市場投融資雙方的法規,出臺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要做廢。而受此次再融資間隔縮短的影響,截至11月10日,滿足再融資時間間隔的標的將一夜之間增加466家,數據顯示,假設單家募資額佔總股本20%,按照11月9日收盤價估算,則預期目前時點上,理論可新增定增募資額上限爲9196億元,接近一萬億啊!

  而來自證券業協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數據,目前投資者交易結算資金餘額僅9743.8億元!這還是包含了信用交易資金的,可見,投資者口袋裏的錢,光是應付一下新增的融資需求就已經要見底了。

  對於此次上市公司,尤其是民營企業突然出現的流動性緊張問題,央行行長曾明確表示,這是由於各項降槓桿的政策相互疊加造成的。而現在,不論是央行還是銀保監會還是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了政策相互疊加的不利影響,正在相繼放開流動性的口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證監會再來一個大幅放寬融資的政策,同樣也會出現政策疊加再次產生大泡沫的問題,因此一定要非常慎重。

  上市公司再融資合理性存疑

  很多上市公司打着盈利項目需要用錢的理由募集了資金,但是資金到賬後,卻因爲補充流動資金或是歸還隱瞞的欠款,最終令項目建設打了水漂;爲了遏制這一欺騙投資者的行爲,監管層出臺了專款專用的措施,募集資金要放在指定的賬戶裏。深交所還針對中小板、創業板,出臺了利用閒置資金補充流動資金的具體要求,總的思路就是要確保讓廣大散戶朋友投資的錢,能夠按照承諾投入使用,而不是欺騙投資者,以補充流動資金之名最後令項目資金沒了着落。

  現在新的規定修改爲:放開配股、優先股和董事會確定發行對象的定增補充流動資金和還貸資金規模限制,上述三種情形下可將募集資金全部用於補流和還債!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一個企業連自己日常的流水都掙不出來,那是不是還要去給它融資輸血呢?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公司投新項目要股東掏錢,收購資產要股東掏錢,生產產品要股東掏錢,連流動資金都要股東掏錢,這樣的公司實在是應當考慮關門而不是繼續待在證券市場上了。而且,如果這家公司經營狀況好,銀行都會主動送貸上門,企業又何需問股東要錢去歸還欠款呢?

  在目前貸款利率並不高的情況下,企業不是通過短期借款去解決流動性的問題,而是不惜攤薄公司每股收益去擴張,這種行爲本身就是對企業發展沒有信心的表現。畢竟股票發的越多,核心股東的利益就會越小,大股東對公司的控制力也會大幅下降。

  從目前很多企業的經營數據來看,企業的應收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一半以上,有些甚至是營收的幾倍。以毛利率曾經堪比茅臺的長生生物爲例,其2018年第一季度的營業收入是3.46億元,但是應收款卻高達8.72億元,銷售費用則高達1.17億元。這意味着我們企業間的信用不夠好,採購者總是打白條,無償佔有他人的勞動成果。同時也意味着市場的效率不高,企業推廣疫苗這樣的剛需產品都要用掉三分之一的營收!

  若這些企業正常經營中的賴賬、拖賬行爲不禁止,流通領域裏的“腸梗阻”現象不消除,造成“腸梗阻”的因素不去下大力氣解決,再融資將對其危害多多:一是加大了企業的成本,二是給了錢也難以投入到科研與產品中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