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的大街小巷,長期流傳着一句話:“溫氏養豬三百頭,娶媳蓋房不用愁。”正是受其影響,玉屏縣大龍經濟開發區大龍鎮祥查村的黃貴勇開始了與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溫氏股份”)的合作之路,成爲溫氏股份的一名養豬合作戶。兩年時間裏,他養了四批豬,毛利潤40多萬。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溫氏一直在行動,其“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經營模式,通過構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聯結農戶共享成果,在帶動小農戶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畜牧業的現代化。

福泉溫氏公司工作人員在提醒農戶一些豬舍裝修的細節

在全國,溫氏股份像黃貴勇這樣的合作農戶還有5.54萬戶。2017年,溫氏股份合作農戶合計獲養殖收益79.39億元。近10年來,溫氏股份累計直接發放合作農戶養殖收益超過400億元,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4750人。

貧困戶養豬 一年脫貧買車

大龍鎮祥查村村頭的坡地上有兩排整齊劃一的豬舍,一條水泥路通向其間,門口一道欄杆作爲隔離。場區內乾淨整潔,道路兩旁種滿了綠化樹,其中一塊空地種植着蔬菜,長勢十分旺盛。在豬場內,只能聞到淡淡的豬臭味,並不濃烈刺鼻。兩棟豬舍,其中一棟便是黃貴勇的。

每天早上六點,黃貴勇的妻子都要起來觀察、調節舍內環境,開始一天簡單而又忙碌的工作:喂料、清理欄舍、觀察豬羣。黃貴勇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他自己有家汽車修理廠,但近年來生意不好做,剛好聽到溫氏股份進駐玉屏,便打起了養豬的主意。2015年他貸款了17萬,又借了近二十萬元,建起了一棟豬舍。一批豬300多頭,兩年多養了四批豬,扣取公司的保證金,毛利潤高達40多萬。“養豬致富,能看得見。”黃貴勇說。

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馬場坪街道辦事處安谷村是貴州省深度貧困村之一,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56歲的金齊剛長期在家務農,貧困戶的帽子長期未摘除。2014年溫氏股份進駐鄰近的麻江縣,開發合作養戶,金齊剛的小舅子成了合作對象,第一批300頭豬淨賺了八九萬,看得金齊剛心裏直癢癢,產生與溫氏股份合作的想法。2015年下半年,金齊剛成爲福泉市第一個與溫氏合作的農戶。

2016年3月,金齊剛的豬舍正式投入使用,第一批360頭豬苗進場。看着十三四斤的小豬仔在眼前左蹦右竄,從未養過豬的金齊剛心裏滿是欣喜。半年後,第一批豬出欄,當時市場行情好,溫氏股份將保底收購價從7.4元/斤提高到了7.8元/斤,一頭豬毛利高達418元,除中途病死的12頭外,348頭豬的總毛利超過12萬元。

一夜之間,金齊剛成了明星養殖戶,許多外地農戶前來參觀學習。第一批豬出欄不到一個月,金齊剛又進了360頭豬苗。一年多時間,兩批豬的毛利潤超過20萬。金齊剛用賺的錢買了部12萬的小汽車,脫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和溫氏合作養豬從來沒虧過,只是賺多賺少而已。”金齊剛說,他目前養了5批豬,最低毛利270元/頭,最高418元/頭。

貴陽市清鎮市站街鎮破巖村的村幹部周文江也嚐到了與溫氏股份合作養殖的甜頭,不同的是他養殖的是雞。沒養雞前,周文江平時種田打點散工,加上村幹部的工資,一年收入三四萬。2007年10月經鎮政府推廣介紹,周文江成了清鎮市第79個與溫氏股份合作的農戶。

周文江投入10萬元建了一棟雞棚,第一批3100只雞掙了八千多塊。2010年,又擴建了一棟雞棚。現在兩棟棚一批最多可養殖1萬多隻雞,最少7000多隻,年毛利潤七八萬。老周去年合計了一下,10年間他賣了38批雞,毛利潤總計70多萬。如今,老周在市區全款買了新房,前後換了兩部汽車。

公司手把手教學 農戶零經驗賺錢

“死豬的主要原因來源於工作馬虎和不認真管理”“要做到把每一件事做精做細,保持每天都在進步”……這是黃貴勇寫在養豬場牆壁上的養殖心得。在他看來,養豬並不難,只要按公司要求認真做,認真管理。一批300多頭豬,他妻子一個人便忙得過來。每天要做的事情都相同,就是喂料、清理欄舍、觀察豬羣。“只是剛投苗的小豬要多費心照看,注意保溫,容易生病。”黃貴勇說。

黃貴勇寫在養豬場牆壁上的養殖心得

和黃貴勇一樣,金齊剛以前也未養過豬,養殖零經驗。剛開始金齊剛每天待在豬圈裏,陪伴他的還有溫氏股份的一名技術員,負責蹲點指導農戶。從給豬打針,到喂飼料,再到豬舍內的環境控制,技術員都是手把手演示。

金齊剛還記得,第一批豬苗進場後約10天,有部分小豬感冒拉血,技術人員就給他示範如何用藥打針,但換他操作時還是有點怵,不敢下手。“技術員就鼓勵我,又重新演示了幾遍,之後纔敢自己操作,等打到第五第六隻豬時,就完全學會、適應了。”金齊剛說。

“農戶個人養殖,前端拿不到好的豬(雞)苗,終端解決不了銷售問題,養殖又面臨技術風險。而溫氏‘公司+農戶’模式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些難題。”溫氏股份貴州養豬公司前總經理李義林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溫氏模式通俗講是“411”合作模式:即“四提供、兩確保”,由公司提供豬苗(雞苗)、飼料、藥物保健和技術服務,一定確保回收,由公司承擔市場風險,一定確保農戶合理的利潤回報。“農戶養殖,技術有保障,市場不用管,只用專心養好豬(雞),做個職業農民。”

李義林介紹,最初養豬採用“231”發展模式:即農戶一次投資20萬元,每批投豬苗300頭,每年純收入10萬元。隨着養殖規模化水平的提升,逐步向“894”模式過渡發展家庭農場,即一次性投資80萬元,每批投豬苗900頭年收入40萬元。圈舍選址用地須合法審批,其建造設計則由溫氏股份統一提供,實現建設標準化,同時配備環保設備。養豬須配備發酵牀,處理豬糞豬尿。

在食品安全把控上,溫氏股份要求農戶每一頭(只)病死豬(雞)都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要有公司技術員當場簽字確認。出欄時,要覈對入欄數、出欄數和病死數。“有一頭豬去向不明,農戶要賠償3000元,以保證病死豬絕不流入市場。”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經理張賀軍表示。同時,在豬(雞)上市前,實現休藥期,並進行藥殘檢測,檢測不合格的豬(雞)須延期上市。

合作農戶與溫氏簽訂的食品安全承諾書

事實上,無論養雞還是養豬,前期投入相對十分巨大。爲此,溫氏股份採用墊資或補貼政策,對農戶給予扶持。周文江建第一個雞棚時,便獲得了溫氏股份和當地政府配套的28元/平方補貼,2010年擴建時,補貼提高到了72元/平方。此外,溫氏股份還對農戶冬天養殖取暖進行補貼,儘量降低農戶養殖成本。在利潤上,溫氏股份儘可能讓利於民。“每養一隻雞的利潤從以前的平均1.5元,提高到現在兩三塊,養得好的農戶利潤可達到6元/只。”周文江說。

2017年開始,溫氏股份出臺了免息墊資政策。據福泉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經理範廣建介紹,如果合作農戶徵信好,又有農戶之間的相互聯保,就可以申請享受圈舍鋼結構、設備等方面的墊資政策,上限爲前期投資金額的40%。截至目前,福泉公司爲農戶無息墊資了999萬元。

公司農戶互補雙贏 收益穩定少風險

在清鎮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經理朱文鵬看來,溫氏模式之所以成功,在於實現了公司和農戶的優勢互補。對農戶而言,公司不僅提供技術支持,更解決資金難題。溫氏與農戶合作實行記賬式,農戶養豬(雞)只需繳納一定的保證金,種苗、飼料、藥物等均實行賒賬,等豬(雞)出欄後統一結算。“在貴陽,養一隻雞成本要30元,農戶只用交5元保證金,其餘均由公司墊資,這就解決了農戶週轉資金短缺問題。”對公司而言,把養殖基地建立在千家萬戶,不僅節省了巨大的資金投入,也解決了土地和勞動力難題,擴大了公司養殖規模。

福泉市農村工作局副局長鬍宗祥和朱文鵬的看法一致。他說,溫氏模式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輕資產上陣,公司在土地、圈舍、僱工等方面節省了很多投入,有大量合作農戶在幫他們找地,建圈舍,效率高;第二就是在市場風險承擔方面,類似這種訂單式農業,政府、農民都很歡迎。

農戶與溫氏股份合作,農戶收益則不會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市場風險完全由公司承擔。周文江告訴記者,每次養殖前都會和公司籤合同約定回購價。2012年禽流感爆發,肉雞市場價只有2塊多,但公司還是按高於市場價格回購。那一批雞,自己竟然還賺了四萬多。“自己養殖根本沒有實力,擔不起風險,一批雞就能虧幾年的收益。”周文江說。

清鎮市流長鄉大巖村的何忠貴自己曾養過一年的雞,一批只有300多隻。沒有飼料供應,時不時就得遛街串巷收購玉米,每天打玉米麪餵雞,很是麻煩。更難的是沒有銷路,雞隻能拉到集市上賣,一天能賣出一二十隻,一個月10天集市,300多隻雞前前後後一兩個月才能賣完。“時間精力全花費在賣雞和收玉米上,一年只賺了兩三萬。”何忠貴說。

2015年,何忠貴建了兩個雞棚,成爲溫氏股份合作農戶。如今,一批雞10000只兩天便可全部回購,平時夫妻兩人也不用操心市場和飼料。今年,何忠貴又新建了一個雞棚,並給每個雞棚安裝了全自動喂料線,日常管理更輕鬆了。

溫氏模式也引起業內企業的學習模仿,但與其他企業相比,溫氏股份的管理相對更爲規範。麻江縣賢昌鎮新場村上塘組的陳紹龍曾於2016年與溫氏合作養豬,規模爲500頭。第一批豬生產成績較好,每頭的毛利達到了300元左右,總毛利接近15萬元。但是,第二批豬因管理不善導致利潤不高,只有7萬多元,遠低於平均水平。一氣之下,他放棄了與溫氏合作並加入另一養殖公司。該公司效仿溫氏股份,提供種苗、飼料、藥品和技術服務,合同約定的回購價遠超出溫氏定價,但最後扣除的飼料、藥物成本很高,近500頭豬總共只有3685元的毛利。

陳紹龍發現,與該公司合作期間,所有業務都由公司技術員一手經辦,包括拿飼料、藥物等,農戶沒有收據留底。對比起來,溫氏股份則規範得多,技術員只負責技術服務,農戶需自己到分公司所在地領取飼料、藥物,每項單據價格明瞭。如今,溫氏股份研發了農管寶APP,養戶自己可在APP上自助訂單、結算、申請服務,各項收支,有跡可查。兜兜轉轉,今年11月3日,陳紹龍與溫氏重新合作後的第一批500頭豬苗進場了。

溫氏集團研發了農管寶APP,養戶自己可在APP上自助訂單、結算、申請服務

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的技術員在教合作農戶如何使用農管寶APP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