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氣候乾燥、溫度溼度變化大,皮膚容易拉警報,尤其是常見蕁麻疹、溼疹2大殺手反覆發作,令人非常困擾。皮膚科專家表示:遠離蕁麻疹、溼疹並非難事,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地雷,以及做到保養守則自救,就有助於KO這2大麻煩的皮膚疾病!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以膨疹(搔癢性的浮腫紅疹)爲主的常見皮膚病。蕁麻疹是一種人體免疫失調,導致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所產生的症狀。當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時,身體會把本不該產生反應的物質,視爲對人體有害的成分。爲了將其除之而後快,免疫細胞便會釋放大量的組織胺,進而引發血管擴張、皮膚紅腫、起疹、搔癢等過敏反應。

【蕁麻疹、溼疹差別】

蕁麻疹分成: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本身即是一種皮膚過敏現象,也像被蚊子咬到,會感到很癢,癢腫症狀如一顆一顆或一片;嚴重甚至腫起來眼睛與嘴脣都受波及,像金魚眼或豐脣一般。蕁麻疹分成: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2大類型。一般來說,不適症狀在6周內自然緩解(無論治療與否),可視爲“急性期發作”。但若症狀反覆、持續長達6周以上(無論治療與否),就需當心恐是慢性蕁麻疹上身,長期甚至擔心罹患憂鬱,影響生活品質。

會引發蕁麻疹的原因很多,常見包括:藥物、食物、吸入性的過敏原、蚊蟲叮咬、感染、物理性(壓迫、冷、熱)等,或是有潛在的全身性疾病等。最常見誘發的食物包括:蝦、蟹等帶殼類海鮮,以及含水楊酸的食物

冬天氣候乾燥,容易好發乾性溼疹

至於溼疹,則是一個很廣泛的疾病,臨牀只要是無法被明確診斷的皮膚髮炎症狀,多被歸爲“溼疹”,包括:常在兒童時期就發生的異位性皮膚炎、家庭主婦常發生的富貴手、接觸到過敏物質導致的接觸性皮膚炎、曝曬陽光的日光性皮膚炎、反覆在手腳發生的汗皰疹、在眉毛與鼻翼和頭皮發生的脂漏性皮膚炎等,這些會讓皮膚產生搔癢、發炎、紅疹、紅斑、脫屑、水泡、流湯症狀的皮膚疾病,都可以算是溼疹。

許多人不禁要問:“爲什麼冬天乾冷也會有溼疹?”醫師表示,溼疹是病理下變化的稱呼,冬天氣候乾燥,容易好發乾性溼疹,全身都會紅腫癢、脫屑,甚至連私密處也會有,在身上到處流竄,也可能擴大範圍。

引起溼疹的原因很多,除了個人體質,還有皮膚過於乾燥缺乏保護,以及過敏原和身體壓力的刺激,所以容易反反覆覆。如果只是因爲接觸過敏原的接觸性皮膚炎,只需要避開造成過敏的因子,例如:鎳、特定香料、清潔劑、日光等。但是,如果是基因遺傳,就可能會隨着天氣變化、心情不好、睡眠作息不正常,或是接觸吸入刺激因子(例如:酒精、香料、塵蟎等)而再次誘發。

皮膚科醫師教你聰明緩解蕁麻疹、溼疹

如何緩解蕁麻疹、溼疹?醫師表示,蕁麻疹常會愈抓愈癢,要儘量減少搔抓,以輕拍或涼涼的止癢藥膏來止癢,也可以稍微冰敷或冷敷。治療蕁麻疹口服藥物一定要按時喫,不可等到發作才喫,如此才能控制蕁麻疹。急性蕁麻疹須治療1至2周,慢性蕁麻疹則須至少6周以上,以安全有效的藥物來調整改善過敏的體質。

【甩開溼疹8點自救】

1.避開過敏原,不論是喫的、擦的、戴的、聞的,都要儘量避開可能的過敏原。

2.避免過度清潔,沐浴少用肥皂或清潔劑,水溫攝氏35度左右,避免皮脂流失而使皮膚更加乾燥。

3.減少皮膚刺激,不用香水、芳香劑、蚊香、樟腦、殺蟲劑等,減少氣味刺激。避免過量使用洗衣劑,以免殘留,反而刺激皮膚。

4.注意保溼,沐浴後及乾冷時可塗抹無刺激(藥性、香精)的潤膚乳液或乳霜,加強保溼。選用的保溼產品可以油一些,例如乳霜,或者是更油一些的油膏,都是不錯的選擇。

5.注意排汗防曬,高溫時宜保持通風涼爽,汗水及陽光皆會刺激皮膚。

6.重視居家清潔,使用空氣清淨器過濾空氣中的懸浮污物、黴菌孢子,並定期更換濾網。使用除溼機將家中溼度控制在50~65%間,同時避免溫差過大。

7.控制情緒壓力,減少情緒波動與精神壓力。

8.穿棉質衣物,避免穿着易造成刺激的羊毛、尼龍材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