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养育出的民间艺术家

书画篆刻名家张诚一潜心艺术创业,培养书画人才千余人

水母网10月16日讯( YMG记者滕新书摄影报道)虽然参军外出过,生在农村的他退伍后又回到农村生活,却没有像普通人那样靠农业为生,而是成为一位靠艺术谋生的艺术家,他就是57岁的张诚一,如今在莱山区林家疃讲学、创作,享受着田园生活。

军营在他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

今年57岁的张诚一出生在牟平区王格庄镇张家河村,原名张可刚,他的父亲当年参军复员后回到家乡做了瓦工。受父亲的影响,1980年,张诚一也参军入伍,当过三年兵。“从闭塞的农村走进军营,不仅让我开了眼界,更让我接触了书法,看到了书法的美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张诚一告诉记者,为此,他在参军期间有了一个与战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在繁忙的军事训练之余舞文弄字,练毛笔字、刻篆字印章、写新闻稿,还学习照相、武术等。当年,部队拉练训练他总是带着书具,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在济南当兵时,我还利用星期天到山东师范大学和济南工艺雕刻厂,求教于蒋维崧教授和陈左璜先生,跟他们学习书法、篆刻艺术。”张诚一说,部队到潍坊地区拉练训练时,他欣闻当地有一位篆刻名家郭子宣先生,就想方设法利用周末找到了潍坊市博物馆,向他求教。1981年春节期间,张诚一参加了当时部队官兵的书画篆刻比赛,经省书画专家层层筛选,他荣获了篆刻三等奖。“从那时起,我的书法篆刻特长得到部队领导重视,所投篆刻稿件《奋发向上》和《勤于思考》 两方印章又被济南军区《前卫报》和《前卫通讯》刊登,当时部队领导和战友们很多都找我刻印。”张诚一告诉记者,在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同时,他还到济南照相器材商店买了一台牡丹相机,向战友们学习照相技术。“照相技术成为我退役后一个时期赖以生存的重要谋生手段。”他说。

初回农村靠给人照相为生

1983年1月,张诚一退伍后回到了家乡牟平。“当时农村虽然开始改革了,但还是很落后,我家里也很穷,自己一如既往地沉迷于文化艺术中也就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招来冷嘲热讽。”张诚一说,就连曾在初中教过他的张玉明老师也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现在退役回到农村和其他人一样,只是个穷农民。在农村一般25岁还成不了材这辈子就算完了,我看,你就别空想什么当艺术家啦,还是老实干好农活吧。”

老师的直言忠告像一盆冷水把张诚一心头的满腔热情浇灭了。他心里郁闷,以至于积郁成疾,身染感冒,在村里卫生所打针吃药,一病就是二十多天。幸亏他当瓦工的父亲收了一个徒弟叫柳尧平,柳尧平的父亲是个土郎中,得知他的病情后,让他父亲上山刨了些金银根药材烧水给他喝,这才治愈了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感冒。“当时我也在想,身在农村,家境贫寒,也没有亲朋好友帮助找个工作,生活举步维艰,何谈艺术?”张诚一说,虽然如此,但他身体康复后还是拿着干木工活挣的10元钱到照相馆买了胶卷,开始走村串户为人照相。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民们思想守旧,家里的自留地还没有靠种植果树发家致富,大多数人家里仍然很贫穷,没有几个人舍得花钱照相。张诚一成天四处奔波流泪流汗,收入依然很低,但他还是坚持了三年。

家乡土地给了他创作灵感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内心深处仍然没有放下书法、篆刻艺术。”张诚一告诉记者,回到家乡后,张玉明老师虽然开始不赞成他搞艺术,但一有机会就会举荐他。为此,他的几方篆刻作品在家乡牟平荣获展览一等奖,随后又在团县委举办的展览中获了一等奖。“这两次获奖给了我极大的精神鼓励。”他说,紧接着,他又得到了牟平县文化局副局长王书良和文化馆馆长都本良、王学田、汪汝峰老师的指引,费尽周折到龙口向书法篆刻家王衍槐、山之南先生求教,书法篆刻水平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到了1985年,家乡的农民在自留地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收入提高,张诚一兴奋之余灵感来袭,刻下了《烟台人民在前进》发表在《烟台日报》 上。“当时《烟台日报》 的美术编辑王成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支持鼓励,让我信心倍增。”张诚一说,之后,他又接连在《烟台日报》《烟台广播电视报》《烟台科技信息报》 上发表了许多篆刻作品。在汪汝峰等师友的帮助、鼓励下,张诚一从1993年开始在胶东大地游走,走上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以艺养艺”之路,他还自费到洛阳、菏泽、淄博、潍坊等地考察学习,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创作班。不久,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在国际国内都引起了关注。“那时候,我的篆刻作品还登上了《中国文化报》,又在俄罗斯、法国、泰国、韩国等国展览,还有不少艺术机构来函聘请我加入协会,担任副主席、名誉院长等职。”他说。

老来与女儿开办少儿培训班

“古人云,‘字是门头书是屋’,字代表一个人的脸面,写得一手好字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据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少儿早期通过绘画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把智商整体提高30%,绘画可以达到养性开慧之良好效果。”张诚一告诉记者,有了前期的艺术修养基础,1995年,他搬到莱山区林家疃开始了文化创业之路,2013年又开始与女儿开办艺术培训班。“我与女儿张彦反复商讨后达成共识: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幅好画会受益终生,中小学生学习书画尤为重要。”张诚一说,为普及艺术教育、满足学生和家长需求,他们父女二人共同创办了莱山区诚一美术工作室和莱山区俊翔书画创作工作室,内设国学教育与少儿书画作文培训班。

“少儿书画培训班注重让学生乐中学、趣中习。我们毫不保留地向学生们传授书画篆刻技法,指导他们深入经典、扎实训练,经常与驻地部队协商联合举办夏令营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们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活动中得到启发。”张诚一说,他们的培训班至今培养书画人才千余人,孩子们即使毕业后见了他还亲切地叫他张爷爷,当地人提到他的名字都很敬佩。

“即使在办班教学时我也没有中断自己的创作。从1990年至今,我刻的建筑标识牌达万块以上,在两块三米高的巨石上刻的《弟子规》千余字尤其被人称道。”张诚一自豪地告诉记者,2016年9月,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征集100位书画篆刻名家进行实地采访,他也入选了,他们的作品已在电视台播出后结集出版。

如今,张诚一在莱山区林家疃潜心艺术创业,享受田园生活,大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