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1月19日讯 螳螂拳起源于山东,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名拳之一。但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见过螳螂拳,实际上螳螂拳也曾登上影视作品,就是八十年代初轰动全国的电影《少林寺》,电影中昙宗大师那套招招相连、威猛凶狠的拳法就是螳螂拳。虽然现在经常会有武侠题材的电影出现,但是在社会上,中华传统武术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愿意学习传统武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张洋却是个例外。

张洋出生于1988年,是个土生土长的蓬莱人。张洋的武学之路和家庭影响是分不开的,他的父亲张世伟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第8代传人,张洋记事起,父亲每天清晨都会练拳,日濡月染,张洋也被威武的武术吸引,8岁便跟随老师傅开始习武,学习武术最基本的拳种和招式。但习武的过程是无比辛苦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张洋对于习武的好奇和热情很快被习武的艰苦磨灭的所剩无几。但是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张洋只能咬着牙坚持。当他正式跟随父亲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并且领略到它的魅力后,张洋心中打起的退堂鼓也像衣服上的褶皱一般被逐渐培养出的兴趣给熨平了。张洋开始了长久的坚持,每天五点起床练功,由空旷的场地变为宽敞的练功房,春秋冬夏,雪罩山披纱,柳吐嫩嫩芽,桃露红红苞,菊花满地黄,张洋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练功。学习螳螂拳的一招一式:柔接刚进。行如风摆杨柳,静如山岳;眼手相随,紧密相连快速稳健而灵活多变。

“现在武术越来越普及,学习武术的人也是成千上万,但是我认为学习武术有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武德。武术也是一种文化,从小我受到的教育便是:习武先习德,武德是武的根源。”张洋对记者说道。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止戈才为武。张洋现在担任蓬莱某武术馆的馆长,坚持以身作则,在教授每一名学员之前,张洋都要先上一节武德课,因为每一位习武之人都肩负着传承武术和武德的责任,他一遍一遍的告诉学员:传承武术文化,才能弘扬武术精神。对被人尊敬就是对自己的尊重,为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习武不是攻击而是为了保护和防御。“传承中华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强健国人体魄,推广全民健身”短短24个字不仅是他武馆的馆训,也是教授学员时候的心中信条。

有着23年武学经验的张洋,依旧在不停学习的新的武学知识,期间为了了解其他国家的拳种流派,还专门在国际社团经受过训练。也曾在国内游历数年,前往各地进行武术交流,期间学习了查拳,形意拳,八极拳等其他门派的诸多技法,螳螂拳,戚家拳,通背拳均是张洋的强项。现在张洋不仅担任蓬莱螳螂拳协会会长、蓬莱螳螂拳研究会秘书长,更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九代传承人。 张洋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不仅仅致力于武学的推广和研究,也经常与父亲参加国内外比赛,共获得上百枚奖牌、奖杯。2010年开始,张洋在武馆教授武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发扬传统武学精神,八年的时间里,累计培养了2000多名优秀武术运动员,多次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武术大赛,荣获数百枚奖牌。

而张洋在教授武术的空隙,仍在不忘初衷,一边学习、一边比赛。从2015年起,张洋蝉联三年山东省武术大会、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山东省螳螂拳锦标赛三大赛事,拳术和器械双金牌的荣誉。2016年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第二届武术大会”、2017年参加“第七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均获得银牌。但张洋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在"2017年山东省螳螂拳锦标赛"中,在张洋的带领下,团队不负众望一举拿下了二十三枚金牌、九枚银牌和四枚铜牌,并获得集体项目二等奖和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传承是为了弘扬,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螳螂拳的文化魅力,今年7月月份张洋带领武馆应“CCTV老故事频道栏目组”的邀请,参加中国大艺术节目演出,节目演出后得到了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同时张洋被山东省武术院选调参加“山东国际螳螂拳锦标赛“担任裁判一职,得到了武术界同仁的认可和省市领导的表彰。张洋全身心致力于螳螂拳的传承与推广工作,让世界更多人了解螳螂拳的文化魅力,为推广蓬莱螳螂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打造了一张专属于蓬莱的名片。

习武是张洋的一个爱好,而他也将这种爱好变成了一种传承。张洋在2015年作为蓬莱市第一个“武术进校园”推广者,在蓬莱第二实验小学东校区、西校区、司家庄小学、师范附小、潮水小学、蓓蕾幼儿园等六所学校义务授拳。在“武术进部队”的项目中,张洋又将螳螂拳深入到武警战士们的入场训练内容之中,他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免费去敬老院表演、下乡演出等等。他说这是将传统武术传承下来、推广到社会当中最好的方式。张洋是一个干净的习武人,他对待武学的热爱是纯净的,如同他温润朴实的面目一般,记者初见他时,很难将他和习武之人联系起来,熟络之后,他的眼神和言语里都散发着对于武术的热爱。“我们都盼着中华武术能够发扬光大,能够一代代地传下去,这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传承、弘扬真正地为传承中华武术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张洋对记者说道。 记者 李玉梅 王妮 摄影报道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