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11月19日訊 螳螂拳起源於山東,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山東名拳之一。但大部分人應該都沒有見過螳螂拳,實際上螳螂拳也曾登上影視作品,就是八十年代初轟動全國的電影《少林寺》,電影中曇宗大師那套招招相連、威猛兇狠的拳法就是螳螂拳。雖然現在經常會有武俠題材的電影出現,但是在社會上,中華傳統武術已經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願意學習傳統武術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而張洋卻是個例外。

張洋出生於1988年,是個土生土長的蓬萊人。張洋的武學之路和家庭影響是分不開的,他的父親張世偉是太極梅花螳螂拳第8代傳人,張洋記事起,父親每天清晨都會練拳,日濡月染,張洋也被威武的武術吸引,8歲便跟隨老師傅開始習武,學習武術最基本的拳種和招式。但習武的過程是無比辛苦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張洋對於習武的好奇和熱情很快被習武的艱苦磨滅的所剩無幾。但是在父親嚴格的訓練下,張洋只能咬着牙堅持。當他正式跟隨父親學習太極梅花螳螂拳,並且領略到它的魅力後,張洋心中打起的退堂鼓也像衣服上的褶皺一般被逐漸培養出的興趣給熨平了。張洋開始了長久的堅持,每天五點起牀練功,由空曠的場地變爲寬敞的練功房,春秋冬夏,雪罩山披紗,柳吐嫩嫩芽,桃露紅紅苞,菊花滿地黃,張洋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練功。學習螳螂拳的一招一式:柔接剛進。行如風擺楊柳,靜如山嶽;眼手相隨,緊密相連快速穩健而靈活多變。

“現在武術越來越普及,學習武術的人也是成千上萬,但是我認爲學習武術有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武德。武術也是一種文化,從小我受到的教育便是:習武先習德,武德是武的根源。”張洋對記者說道。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止戈才爲武。張洋現在擔任蓬萊某武術館的館長,堅持以身作則,在教授每一名學員之前,張洋都要先上一節武德課,因爲每一位習武之人都肩負着傳承武術和武德的責任,他一遍一遍的告訴學員:傳承武術文化,才能弘揚武術精神。對被人尊敬就是對自己的尊重,爲別人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習武不是攻擊而是爲了保護和防禦。“傳承中華武術,弘揚民族精神,強健國人體魄,推廣全民健身”短短24個字不僅是他武館的館訓,也是教授學員時候的心中信條。

有着23年武學經驗的張洋,依舊在不停學習的新的武學知識,期間爲了瞭解其他國家的拳種流派,還專門在國際社團經受過訓練。也曾在國內遊歷數年,前往各地進行武術交流,期間學習了查拳,形意拳,八極拳等其他門派的諸多技法,螳螂拳,戚家拳,通背拳均是張洋的強項。現在張洋不僅擔任蓬萊螳螂拳協會會長、蓬萊螳螂拳研究會祕書長,更是太極梅花螳螂拳第九代傳承人。 張洋明白學以致用的道理,不僅僅致力於武學的推廣和研究,也經常與父親參加國內外比賽,共獲得上百枚獎牌、獎盃。2010年開始,張洋在武館教授武術,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實踐發揚傳統武學精神,八年的時間裏,累計培養了2000多名優秀武術運動員,多次參加市級,省級,國家級,世界級的武術大賽,榮獲數百枚獎牌。

而張洋在教授武術的空隙,仍在不忘初衷,一邊學習、一邊比賽。從2015年起,張洋蟬聯三年山東省武術大會、山東省全民健身運動會和山東省螳螂拳錦標賽三大賽事,拳術和器械雙金牌的榮譽。2016年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第二屆武術大會”、2017年參加“第七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均獲得銀牌。但張洋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在"2017年山東省螳螂拳錦標賽"中,在張洋的帶領下,團隊不負衆望一舉拿下了二十三枚金牌、九枚銀牌和四枚銅牌,並獲得集體項目二等獎和團體三等獎的好成績。傳承是爲了弘揚,爲了讓更多人瞭解螳螂拳的文化魅力,今年7月月份張洋帶領武館應“CCTV老故事頻道欄目組”的邀請,參加中國大藝術節目演出,節目演出後得到了評委和觀衆們的一致好評。同時張洋被山東省武術院選調參加“山東國際螳螂拳錦標賽“擔任裁判一職,得到了武術界同仁的認可和省市領導的表彰。張洋全身心致力於螳螂拳的傳承與推廣工作,讓世界更多人瞭解螳螂拳的文化魅力,爲推廣蓬萊螳螂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打造了一張專屬於蓬萊的名片。

習武是張洋的一個愛好,而他也將這種愛好變成了一種傳承。張洋在2015年作爲蓬萊市第一個“武術進校園”推廣者,在蓬萊第二實驗小學東校區、西校區、司家莊小學、師範附小、潮水小學、蓓蕾幼兒園等六所學校義務授拳。在“武術進部隊”的項目中,張洋又將螳螂拳深入到武警戰士們的入場訓練內容之中,他還經常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比如免費去敬老院表演、下鄉演出等等。他說這是將傳統武術傳承下來、推廣到社會當中最好的方式。張洋是一個乾淨的習武人,他對待武學的熱愛是純淨的,如同他溫潤樸實的面目一般,記者初見他時,很難將他和習武之人聯繫起來,熟絡之後,他的眼神和言語裏都散發着對於武術的熱愛。“我們都盼着中華武術能夠發揚光大,能夠一代代地傳下去,這就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傳承、弘揚真正地爲傳承中華武術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張洋對記者說道。 記者 李玉梅 王妮 攝影報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