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家庭的室内陈设

杨锡春

【摘要】:正清代东北农村满族家庭室内陈设比较简单、适用。当时室内不设桌子、椅子之类的东西。因室内三面皆炕,来客人南北炕两面围坐,一般的家庭南北两面炕就可以坐七八个人。虽然没有地桌,但各家都有一个正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上屋南北炕西头皆摆一个高四尺、长五尺、上下二层双门对开的大衣物柜。柜上镶有四个圆型黄铜制的大折页,八个梅花状的小铜垫,柜门中间设有黄铜制的柜杈。

清代东北农村满族家庭室内陈设比较简单,适用。当时室内不设桌子、椅子之类的东西。因室内三面皆炕,来客人南北炕两面围坐,一般的家庭南北两面炕的就可以坐七、八个人。虽然没有地桌,但各家都有一个正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上屋南北炕西头皆摆一个高四尺、长五尺、上下二层双门对开的大衣物柜。柜上镶有四个圆型黄铜制的大折页,八个梅花状的小铜垫,柜门中间设有黄铜制的柜杈镶在一个较大的圆形铜片上。柜的表面涂深红色的油漆,并绘有金色的图案。外型平整大方,原料大部分选用红松,长期使用不改变形状。有的大柜是传世之宝,几代人沿用不损坏(参见本书前面彩色插页“大炕柜”)。解放初期黑龙江省宁安县满族聚居的农村世居家庭中仍可见到保存完好的这种大柜。在两个大柜的中间摆一个高三尺的长条形杂物柜,内陈设梳妆用品、幔筒、器具等物。 在门框的横木上置放一大块木板,俗称搁板,利用空间放一些器皿,室内显得规整不乱,“楣栋间庋横板,以置瓶盎箧诸器,家具精粗兼备,满洲旧俗比室皆然” 冬季,农村满族家庭大部分都有一个火盆。火盆一般的是用黄土托制而成,盆沿上镶有小玻璃片等装饰,光滑、美观、保温性能好。晚饭之后将烧后无烟的木炭火放入火盆,阖家围着火盆唠嗑。满族居室上屋(指西屋)与厨房之间的隔墙多数是用红松木板镶制的“排栅”并涂油漆,每逢春节前各家都要选一年画贴在“排栅”上,以贺春节愉快。 子孙椽子是满族家庭屋内必有的装备,有生育子女时挂上摇车,没有生育子女时备用。 满族家庭炕上一年四季长备一个烟盒子,大部分是用木头雕制而成。有的家庭的烟盒子雕工细致,非常讲究,久经使用,已经磨成深红色。盒内不仅放着“关东烟”,而且还备有烟袋,来客人时首先给客人装上一袋烟,以示欢迎。

此文作者最初发表在《满族文学》 2008年01期。

以下文字为满族家庭的日常主食。

酸汤子以前是满人的家常饭,不过现在很少人会做了,也就家里的老人会做,不过我非常喜欢吃。其实就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制作出来的,吃起来有一股酸酸的味道。

油炸糕和年糕饼子类似,但是油炸糕hia可以用大黄米,黏包米,黏高粱米等,里面的馅基本都一样,但是油炸糕是炸出来的。

粘豆包,和上面一样都是黏食,因为满人非常喜欢黏食。也是用大黄米面做的,但是是蒸出来的,地下垫着的是苏子叶。

黏糕,这些使用黏米面和豇豆制作的,不过现在经过改变还会添加好多食材。是把加好的黏米面一层一层的撒在屉布上蒸好切着吃的。

发糕,满人一般是用棒子面、小米面等食材制作的。上面一般会加红枣点缀,因为比较好消化,所以老人很喜欢吃。

棒子面饺子,其实就是玉米面,我们一般叫棒子。里面可以放各种的馅,包好了用锅蒸好就能吃了。

黏卷子也叫驴打滚,是满人最喜爱的美食之一,是用黄米和黄豆,还有豆沙制作的。黏的是黄米,里面包的是豆沙,外面是豆面。

年糕饼子,皮是用黏米面做的,里面是豆馅或者是豆沙馅,和面包好后再锅中抹油烙出来就可以了。

荞面条,也是满人非常喜欢吃的主食,一般满人都喜欢酸菜肉末卤子的。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