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改變的不僅是經濟體量和質量,人們擇業觀念的變化,也反映出職業體系在這40年間的天翻地覆,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有的新生,有的消亡;有的萎縮,有的擴張。職業折射時代。職業種類數量的增減與人們擇業觀念的變化,在40年的歷程中,與普通人的生活相伴而行。

2018年10月,38歲的服裝設計師志宏在自己的工作室爲客人介紹服裝用料。在工業化生產相當成熟的今天,追求個性成爲時尚,私服訂製讓服裝設計師這個行業進入了新的春天。

如今已經消失的職業──1983年10月,長途電信局報務員郭玉蘭在發報。 資料圖片

2018年8月,37歲的張楊做代駕司機已有4年多。每當夜幕降臨,他會爲聚餐飲酒的朋友提供代駕服務。

11月9日上午,晴朗的天空飄着幾絲雲彩。

濱海新區第六大街上的一處廠院內,兩個年輕人很小心地推着一個帶滾輪兒的棕紅色箱體,來到一塊開闊的場地中央。他們熟練地架起桌板,打開筆記本電腦。隨着鼠標在屏幕上移動點擊,箱體的頂板輕輕滑開,一架黑色的旋翼無人機緩緩飛昇,穩穩懸停在箱體的上方。

“這是我們對訂單產品所作的一次綜合測試,稍後還要到野外現場測試,主要是看各項性能指標的穩定性。”陳方平,北京大學在讀博士生,北京雲聖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創始人。今年初,這名“90後”帶着研發團隊來津創業,濱海新區有關部門給予強力支持,主動幫助引進對接行業資源和市場資源,甚至連辦理執照都沒用企業跑腿兒。這家以人工智能爲核心、以無人機爲載體的公司飛行設計中心很快落戶新區。

“僅僅3個月時間,我們在天津已經完成第二代行業無人機和自動機場量產工作,實現產品的批量生產。”陳方平對公司的效率顯示出滿意的神情。他口中的“自動機場”,就是那個棕紅色箱體,它的存在,解決了無人機續航和掛載雙重難題,使無人機操控擺脫了“飛手”,通過遠程平臺控制真正實現無人機的自主智能化飛行。

“我們的無人機基於機、網、雲一體化,其實是一個智能生態系統。按照用戶提出的功能要求,通過賦予無人機以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計算的眼睛和大腦,可以在石油巡檢及建模、安防巡檢、電力巡檢、建築礦區、農業植保、路政監工方面進行全方位應用。”陳方平說,他的目標是要成爲“超低空·天地一體運營商”。

與陳方平一起創業的團隊成員大多二十七八歲,全部擁有碩士以上學位。對於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創業是他們人生抉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項。

改革開放40年,改變的不僅是經濟體量和質量,人們擇業觀念的變化,也反映出職業體系在這40年間的天翻地覆,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有的新生,有的消亡;有的萎縮,有的擴張。1999年,當時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與其他部委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全國職業歸爲8個大類、66箇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職業)。2015年,新修訂的大典再次向社會公佈,這一次,大典將職業分爲8個大類、75箇中類、434個小類、1481個職業。與前一版相比,維持8個大類、增加9箇中類和21個小類,減少547個職業(新增347個職業,取消894個職業)。新的職業體系在細化與新生中重構,而作爲個體的每一個人,也在適應時代變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了個人、家庭、團隊的喜怒哀樂。新興職業與日新月異的生活相伴而生,新興工種服務着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也成就人們多元的職業選擇。

微信名“笨笨”的快遞小哥,每天從福建路上的一家快遞分撥站接活兒,不停地穿行於附近的大街小巷,從早到晚,難得清閒。但他對這份勞碌的工作並不排斥,“現在好多小區都有了快遞箱,比起過去爬樓登高,我已經省力多了。關鍵是,人們現在買東西經常通過網購,有網購就有對我們的需求,有需求我們就能掙到錢,這就挺好。”

被人需要的人是幸福的,隨着互聯網的興起,這種“被需要”成爲更加明顯的商機,快遞經濟、工餐經濟、寵物經濟、旅遊經濟、房地產經濟、人工智能等等,不勝枚舉的行業領域,衍生出難以計數的職業需求,只要社會繼續前進,新興職業就可能以我們無法預料的速率不斷湧現。

每天都在變化的職業,映射的是社會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結構性變化催生了新的職業,天生具備創新活力的新興職業,則將進一步成爲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