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年前,人类驯服了小麦,九千年前小麦四处传播,往西,遇到了火,变成面包;向东,遇到了水,变成了面条馒头。

提起面食,陕西人爱吃面那是出了名的。“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吃一碗干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话不多说,今天就分享10种咸阳面食,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吧~

01 咸阳biangbiang面

外地人到咸阳一定要尝尝那碗biangbiang面,陕西八大怪中,biangbiang面就占了三个:面条像裤带(面条像裤腰带一样宽),盆碗分不开(盛面的碗一般都非常大),凳子不坐蹲起来(吃面的标准姿势是蹲在凳子上)。之所以叫biangbiang面,是因为在做面的过程面条和案板接触,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另外,biangbiang面还有另一种揪面片的吃法。

biangbiang面的具体制作方法就是面和好、醒好、扯匀、煮熟之后,把葱花碎、花椒粉、盐和厚厚的一层辣椒面一起平铺在面上,用烧熟的菜籽油浇在调料上,然后再调一些酱油醋。当然了你还可以加一些腊汁肉、西红柿鸡蛋或者素臊子,这样就是一碗优质的biangbiang面了~

02 三原疙瘩面

疙瘩面,一面三吃。此面乃慈禧那逃难到西安时,三原献的贡品。面上桌时共三团煮好的犁面,另肉臊子一碗、酸汤一碗、油泼辣子一碟、空碗一个。第一吃肉臊子干拌面,第二吃过桥面(也叫摆汤面),第三吃臊子酸汤面。三吃融汇陕西面食精华 。

疙瘩面独特之处在于刀工,面条细如龙须,缕缕簇拥成团,宛如花蕾含苞待放。煮熟的面条柔软而筋丝,臊子鲜嫩而醇香,即可干吃,又可汤吃。

03 旬邑(彬州)御面

御面,又称玉面、淤面,薄似蝉翼,筋光柔软,光滑爽口,佐以蒜泥、姜末、陈醋、精盐、香油,瞬间香气四溢,让人不禁食欲大增。

04 汇通面

汇通面是臊子面和干拌面的混合。汇通面因汇通商厦而得名,起初是一些下岗的职工给附近彩虹厂晚上下夜班的工人还有出租车司机卖的夜宵,彩虹夜班的工人多,一家不够开两家,慢慢的越开越多,就形成了现在咸阳最大的面食夜市。每天晚上五六点开始,九十点是顶峰,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凌晨。虽然是大排档,夏天吃的大汗淋漓,冬天吃的手脚哆嗦,但吃的就是这个氛围、这个味道,这种情怀。

05 箸头面

箸头面是咸阳又一大忒色,面的粗细跟筷子头差不多,所以就叫箸头面。煮熟的面条加入调料后泼上沸热的菜籽油,别有特色。做好后的面条粗细均匀,光滑筋道。配菜虽说只有黄豆芽,但箸头面的味道那是嘹的太!

06 干州驴蹄子面

驴蹄子面,因面的筋道劲感觉和犟驴的脾气一样而得名,也有说懒媳妇擀不出薄细长的面,只能做出短厚粗的面,反而做出一种特色面食。面煮好之后撒上辣子面用油一泼泼、加上鸡蛋、肉、素臊子一起拌了,辣子香、臊子烂,面筋道劲嚼得腮帮子累,真任性,一碗吃完一天都不饿。

07 淳化饸饹

在咸阳淳化,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盖房子搭顶,都要吃饸饹。如今的饸饹,除传统的荞面饸饹外,多以麦粉制作。荤素皆可,可以吃汤的,也可以吃干的。在淳化的街道上,这种面食随处可见。

08 武功旗花面

旗花面,也叫一口香或起花面,是当地农家待客的“硬菜”,因它所用的鸡蛋花、葱花、带片等食材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样的平行四边行或三角形,故而得名。

旗花面鸡汤味鲜清亮,俗称“一口吹不透”,臊子色艳形美,醋汁烹香提神,滋味馥郁。

09 礼泉烙面

礼泉的烙面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荞面和白面烙成薄饼,晾干之后切成丝。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

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回味无穷。

10 干县浇汤面

干县的挂面都是一口香的吃法,乾陵以北的是辣汤吃法,乾陵以南是清汤的吃法。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你最爱的是哪种面呢?

来源:咸阳旅游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