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动乱中错位的悲剧英雄⑹ 来自九原发布 00:00 06:24

BY

秦汉时期的九原

吕布——动乱中错位的悲剧英雄(六)

刘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是东汉末期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终结了西部军事力量代表董卓对东汉朝廷的控制,使得已经纷乱的局势更加复杂,在客观上为关东势力集团提供了机遇,并最终形成了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局面。 在这名人辈出的时代,作为一个悲剧型的英雄,吕布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六、结语

我们今天对吕布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进行分析研究,绝不能脱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舆论导向与道德状况。

从总体形势上分析, 从何进计划诛杀宦官不成反而被杀开始,东汉朝廷的权威已经失落,天下大乱,在全国范围内出于权力失衡状态。业已宣扬多年的必须忠于皇帝与朝廷的观念明显呈弱化趋势,到魏晋时期则达到顶点,以致于原来居于第二位的“孝”上升到首位。“忠”的削弱不仅表现在对皇帝、朝廷上,也表现在社会的其他方面。 尽管我们在这一时期的史籍中可以看到若干忠于所事的例子,如臧洪对于举荐自己的张超等(《三国志》卷7《臧洪传》),但我们都知道,当一个时期对某种观念呈现过度宣扬时,往往是舆论对这种观念在现实中缺乏的反应。

动乱中,各种原有的规范已被打破,或名存实亡,大多数人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不过有的人能够找到,有的人却始终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吕布就属于未能找到自己位置的一类人。 他的反复无常,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在不断地寻找。 类似情况在当时相当普遍,如刘备的前半生也是一直在寻找机会,奔波于各派势力之间,也曾被视为“反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吕布属下诸将提出的这一问题。 不过刘备后来成为一代创业之主,并被后人奉为正统,自然有幸避开这种贬损的评价。 而吕布则缺乏这种幸运,当王朝统治日趋稳固后,“忠”的观念构成社会舆论的主干时,他就被牢牢钉在耻辱柱上。而今天,我们可以透过封建社会道德标准的演变,更清楚地看到掩藏在当时社会舆论之下的深层因素,以及各时期对于人物评价的标准。

吕布是个将才,而非帅才,他缺乏识人、用人的能力。 陈宫是个很有谋略的人,他举兖州归附吕布,使曹操无家可归,几乎将曹操一举颠覆,但吕布在若干重大问题上没有听从陈宫的建议,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 陈珪、陈登父子也是当时相当优秀的人才,吕布不能收拢住他们的心,结果是反为所算。 高顺是个十分优秀的将领,而且忠心耿耿,但却得不到吕布的赏识,权力被不断削减。 张辽后来在曹操麾下战功卓著,在吕布这里却作用有限。

吕布在群雄割据的早期占有一个相当高的位置,决定了他与其他诸侯的关系,使得以后他很难与人合作,更难于为人所用。 即使是他已处于俘虏状态,他所提出的建议仍是“令布将骑,明公将步”这种几乎平等的合作方案。 而他自身又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遂处于一种“既不能令,又不受命”的尴尬局面。

吕布在武勇方面的出众才能, 使他成为各方竞相拉拢的对象,但同时也成为被防范的对象。 各割据者对于部将的要求是绝对忠诚,而吕布性格中的不安定成分以及他早期的所作所为却犯了大忌,当必须加以防范的戒心超过了他的利用价值时,他已经无处容身。 尽管他可能起到比张辽、臧霸等人更大的作用,但已无人敢用。

吕布的悲剧性结局,与他的性格有关,与他的能力以及短处关系更大。 按照彼德定律,他担任的是一个力不胜任的工作,位置的错乱使得悲剧成为必然。

汉末的社会大动乱将吕布推上历史舞台,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并参与了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争夺战。 但他不具备兼并天下的能力,又因性格等因素失去了屈居人下的机会,最终只能成为一幕悲剧的主角。

编辑: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蕴

责任编辑:周蕴

投稿 ▏公益 ▏活动 ▏宣传

扫描二维码

关注九原发布

请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喜马拉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