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動亂中錯位的悲劇英雄⑹ 來自九原發布 00:00 06:24

BY

秦漢時期的九原

呂布——動亂中錯位的悲劇英雄(六)

劉馳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人,是東漢末期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他終結了西部軍事力量代表董卓對東漢朝廷的控制,使得已經紛亂的局勢更加複雜,在客觀上爲關東勢力集團提供了機遇,並最終形成了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局面。 在這名人輩出的時代,作爲一個悲劇型的英雄,呂布以其獨特的方式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跡。

六、結語

我們今天對呂布這樣一個歷史人物進行分析研究,絕不能脫離開當時的歷史環境,包括當時的社會輿論導向與道德狀況。

從總體形勢上分析, 從何進計劃誅殺宦官不成反而被殺開始,東漢朝廷的權威已經失落,天下大亂,在全國範圍內出於權力失衡狀態。業已宣揚多年的必須忠於皇帝與朝廷的觀念明顯呈弱化趨勢,到魏晉時期則達到頂點,以致於原來居於第二位的“孝”上升到首位。“忠”的削弱不僅表現在對皇帝、朝廷上,也表現在社會的其他方面。 儘管我們在這一時期的史籍中可以看到若干忠於所事的例子,如臧洪對於舉薦自己的張超等(《三國志》卷7《臧洪傳》),但我們都知道,當一個時期對某種觀念呈現過度宣揚時,往往是輿論對這種觀念在現實中缺乏的反應。

動亂中,各種原有的規範已被打破,或名存實亡,大多數人必須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不過有的人能夠找到,有的人卻始終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呂布就屬於未能找到自己位置的一類人。 他的反覆無常,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在不斷地尋找。 類似情況在當時相當普遍,如劉備的前半生也是一直在尋找機會,奔波於各派勢力之間,也曾被視爲“反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恰恰是呂布屬下諸將提出的這一問題。 不過劉備後來成爲一代創業之主,並被後人奉爲正統,自然有幸避開這種貶損的評價。 而呂布則缺乏這種幸運,當王朝統治日趨穩固後,“忠”的觀念構成社會輿論的主幹時,他就被牢牢釘在恥辱柱上。而今天,我們可以透過封建社會道德標準的演變,更清楚地看到掩藏在當時社會輿論之下的深層因素,以及各時期對於人物評價的標準。

呂布是個將才,而非帥才,他缺乏識人、用人的能力。 陳宮是個很有謀略的人,他舉兗州歸附呂布,使曹操無家可歸,幾乎將曹操一舉顛覆,但呂布在若干重大問題上沒有聽從陳宮的建議,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機會。 陳珪、陳登父子也是當時相當優秀的人才,呂布不能收攏住他們的心,結果是反爲所算。 高順是個十分優秀的將領,而且忠心耿耿,但卻得不到呂布的賞識,權力被不斷削減。 張遼後來在曹操麾下戰功卓著,在呂布這裏卻作用有限。

呂布在羣雄割據的早期佔有一個相當高的位置,決定了他與其他諸侯的關係,使得以後他很難與人合作,更難於爲人所用。 即使是他已處於俘虜狀態,他所提出的建議仍是“令布將騎,明公將步”這種幾乎平等的合作方案。 而他自身又缺乏獨當一面的能力,遂處於一種“既不能令,又不受命”的尷尬局面。

呂布在武勇方面的出衆才能, 使他成爲各方競相拉攏的對象,但同時也成爲被防範的對象。 各割據者對於部將的要求是絕對忠誠,而呂布性格中的不安定成分以及他早期的所作所爲卻犯了大忌,當必須加以防範的戒心超過了他的利用價值時,他已經無處容身。 儘管他可能起到比張遼、臧霸等人更大的作用,但已無人敢用。

呂布的悲劇性結局,與他的性格有關,與他的能力以及短處關係更大。 按照彼德定律,他擔任的是一個力不勝任的工作,位置的錯亂使得悲劇成爲必然。

漢末的社會大動亂將呂布推上歷史舞臺,成爲顯赫一時的人物,並參與了羣雄割據、逐鹿中原的爭奪戰。 但他不具備兼併天下的能力,又因性格等因素失去了屈居人下的機會,最終只能成爲一幕悲劇的主角。

編輯:融媒體中心記者 周蘊

責任編輯:周蘊

投稿 ▏公益 ▏活動 ▏宣傳

掃描二維碼

關注九原發布

請點擊“閱讀原文”收聽喜馬拉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