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鲍 嘉 摄影记者 孟多多

小西街,地处湖州闹市区,傍着一条小市河,窄巷横七竖八,透着浓浓的水乡气息。在这里,100多户原住民和近40家创意品牌店和谐共处,更是成为一道独特景观。

曾经破旧的背街小巷,被改造成文创产业园区后,不仅延续了一抹淡淡的乡愁,还一跃成为“文青打卡地”,而这背后,却是湖州盘活低效用地的高超手段。

古宅刮起创意风

走进小西街,让我们这群来自嘉兴的访客有了很多联想。相比乌镇、西塘、南关厢,这里闹中取静,由于沿街商铺大多是文创工作室,因此自带小清新气质;因为有了原住民,这里更是多了市井味道。

小西街上有一间美术馆。12月20日下午,美术馆要举办三位画家的联合画展,其中一位画家刘丹青说:“我们是第一次在这里办画展,就是看中了这里的文艺范。”

小西街文创公司副总经理董挺介绍,如今小西街主打人文、历史和艺术,设有城市书房、历史人文馆等,还引入了10余家陶艺、汉服、拼搭等文创工作室,民宿类酒店、餐饮企业散落各处。

小西街原本有700多户居民,开发后还有100多户居民散住在整个街区。“有了老居民才叫老街区,如果全搬走了,只能说是一片老房子。”董挺说。

原住民对文创产业园的整体运行造成了一定障碍,但也让街区更有亲和力。每逢重大节日,小西街都会举办文化创意集市,人气很旺。不久前,老居民肖明琴找到主办方,希望在街口卖茶叶蛋,主办方不仅不制止,反而指导她如何制作有收款二维码的广告牌。

随着文创项目的推进,老居民的生活也悄然发生改变。钟老先生70多岁,是小西街的老住户。小西街办画展、摄影展,他逛着逛着就过来了,很是享受这里的文化氛围。用他的话说,就是“我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也要在这里离开”。

低效用地再开发

青砖黛瓦的小西街,历经沧桑,但保存完整,是百姓心中老湖州的代表。然而,这片土地却是在近些年才焕发生机,为了厘清变迁的脉络,我们走进了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该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处长沈剑平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当年小西街区块也滋生出老城区惯有的痼疾:建筑杂乱密集、参差不齐,生活配套设施落后,商业布局混乱,地均产出不高,而且存在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群众要求改造提升的呼声日趋强烈。

从城市规划角度,改造的目的不仅需要彰显历史痕迹,更需要体现城市的年轻活力和开放包容。如何两者兼顾,活化老街区的传承延续,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对此,湖州给出了答案:将该片区整体纳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范畴,由政府主导进行保护性再开发。

在具体工作中,为减少拆迁阻力,提升原住民的获得感,采用了原址回迁、实物安置的方法。先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规划后将整个片区分为文化旅游服务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居住生活延续区三个群落重新出让,实现土地最大的承载力。

其中,文化旅游服务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本保留原有建筑;居住生活延续区土地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储后重新出让,出让合同中明确“建成后以35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由政府回购,同时需满足拆迁安置套型需要”。同时,地块内原有小学规模较小,提升拓展空间有限,不符合如今办学要求,被改造成了老年康复护理院,用于社区养老。

于是,除了100多户居民还住在改造提升后的老房子里,其他居民以高楼回迁的办法,住进了高层住宅楼,在占地最小的情况下,确保群众利益最大化,提升了项目进度。

居民搬迁后,腾出的空间经过改造,强化了商业、旅游与文化功能,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大大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成为当代水乡历史街区活化再生的典范。

“五未”土地处置法

对于小西街的土地处置,其实是湖州市开展“五未”土地处置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自2017年11月持续开展“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以来,截至今年9月,湖州共排摸各类“五未”土地11.47亩,消化处置9.12万亩。

沈剑平介绍,所谓“五未”土地,就是指“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这5类土地,在经过长期大规模、高强度土地开发后,土地资源往往成为限制地方发展的“硬伤”,湖州也不例外,为了优化用地结构、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土地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对此,湖州相关部门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航拍、大数据平台等科技手段,彻底摸清“五未”土地的类型、成因及现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上图入库,并逐宗明确了处置方案。其中,南浔区还借势开展了工业大普查,通过全域航拍和图斑勾绘,摸清了全区所有工业企业(含个体户共10231家)的用地情况;长兴县建立了大数据中心,打破信息孤岛,整合国土、税务、统计、环保等部门数据,实现了手机APP线上实时查询、动态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价。

对于排摸出的“家底”, 在一系列政策引领下,处置方法各有不同。比如对于“批而未供”土地,采取“落实项目供应一批、异地置换盘活一批、完善手续办理一批”等举措,有效消化利用;对于“供而未用”土地,坚持以用为先,通过“消除障碍动工一批、采取措施收回一批、帮扶解困利用一批”等举措加快处置利用;对于“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土地,通过招商盘活、分割转让、依法收回、收购重组、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等手段进行处置。

其中,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落户,便是通过对废弃矿区的整治、搬迁,为项目腾出了建设用地,如今该产业园已经相继引进了特瑞思医药、核力欣健、美欣达大健康产业园等十余个高新项目。

今年初以来,湖州全市已供应工业用地12617亩,位列全省第一,其中超过65%是通过“五未”土地处置取得的,保障了吴兴区万邦德铝业、德清县物产中大特种线缆等一大批“大好高”项目的及时落地,合同投资约500亿元。

如今,“五未”土地处置法已成为湖州的一张新名片。通过两年来的努力,湖州保障了1200多个优质项目落地,总投资约1500亿元,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同比提高了21.2%。由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国务院今年还奖励了湖州5000亩用地指标。

新官不怕理旧账

记者手记

土地使用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随随便便给出答案,但我们在采访中听到的一个故事却值得思考。

2017年,湖州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为期半年的全面调研。在调研中发现,有些项目占用了大量土地,亩均效益不高,而有些项目由于没有空间落不了地,“湖州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解决这些问题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此后,市政府召集市国土资源、发改、规划、财政、经信、住建等部门和市国土资源局相关业务处室、各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人,共同研究低效闲置用地处置措施办法,最终决定大力开展“五未”等各类低效用地处置专项行动。

在湖州“五未”土地处置工作总结中,特别提到“新官也理旧账”。的确,“五未”土地难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要破除旧的发展模式,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就有利益冲突。湖州市干部队伍想到抓、敢于抓、能够抓这个难题,正是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的综合体现,只有新官不怕理旧账,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