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9岁的王庆辉,传承父亲王俊的手艺,已从事黄连麻糍加工十几年。有别于目前常规的制作手法,王庆辉的黄连麻糍基本采用原始的手工工艺,虽然产量上不去,但黄连麻糍本该应有的Q弹韧性、碱味米香等特性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每年立冬过后,宜丰花桥、同安、潭山等地农村就开始打黄连麻糍。作为一道美食,黄连麻糍已在宜丰流传了近千年,可谓传统而经典。

今年39岁的王庆辉,传承父亲王俊的手艺,已从事黄连麻糍加工十几年。有别于目前常规的制作手法,王庆辉的黄连麻糍基本采用原始的手工工艺,虽然产量上不去,但黄连麻糍本该应有的Q弹韧性、碱味米香等特性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传统的黄连麻糍加工,每道工序都有苛刻的讲究。从植物中提取碱性成分,烧灰,过滤,沉淀,每一步都要耐心,细心。前后2次的蒸米过程是漫长的,其中火候的把握、生熟的拿捏、上色的轻重都独匠具心。特别是糯米的选择更是排他性,非本地自产的黄连糯米不可。由于一道工序的大意都可能导致产品的失败,王庆辉说,他没少挨过父亲的呵斥。

一间小作坊,一身老手艺,给王庆辉一家带来了生活的改变。妻子刘慧兰说,每年立冬一到,他们一家就要忙开了。虽说在花桥,会做黄连麻糍的人很多很多,但因其复杂的工序,现在大多数人家不愿动手,他们总是会找上门来要求代加工。王庆辉一家就自然成了远近闻名的黄连麻糍加工专业户。刘慧兰说,虽然忙忙碌碌赚不了几个钱,但毕竟有份稳定的收入,她表示会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快70的王俊,看到自己的儿子儿媳能沉下心来接替自己的手艺也很是高兴。他每天都会坚守在加工现场,对每一道程序时刻把关着。他说,不合格的麻糍宁可丢弃,也不能让它出现在顾客的碗中。

由于传统打麻糍的环节特别费力,如果继续采用手工去捣的话,体力会跟不上,另外强壮的劳力现在也难请或请不起,所以如今王庆辉采用了机器代替。生产工具的改善不仅效率高,也比手工捣的更细腻。

采访结束时,王庆辉告诉小编,这两年他的生意越来越好,除花桥本地外,其它乡镇和县城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上了他的黄连麻糍。王庆辉说要加强学习,争取尽快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销售,让花桥的这份传统美食早日走出宜丰,走出江西,走向全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