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通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四川遂寧市的一份公文,從該市環保督查辦到市委書記的案頭,僅4.8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整整42天,12名責任人、1個責任單位因此被問責……近日,這一新聞被媒體報道後,引發輿論關注和熱議。

是哪個環節、哪個部門出了問題?請給個結論。”面對市委書記的批示和追問,該市紀委監委組織力量進行了調查。調查過程中,發現這42天時間很多都花到了協調簽字等程序性工作上,既有報送單位有關領導因公休、出差未及時簽字、催辦不力的原因,又有市政府相關部門審覈不及時、未限定再次上報時限等問題,種種原因造成了這份“史上最慢”公文的誕生。

如今,我們早已在生活中習慣“互聯網速度”:不少電商平臺上,顧客上午提交訂單,下午就能簽收商品。雖說公文流轉和網絡購物、外賣快遞等沒有可比性,不可能像物流一樣暢通,但幾乎0.1公里/天的“龜速”還是讓人大跌眼鏡。

事實上,在個別單位和部門,公文“馬拉松”的現象並不少見。有的基層給機關報個材料如“泥牛入海”,機關因工作繁忙審覈不及時,或審覈中發現問題不反饋或反饋不及時,導致基層“望穿秋水”無迴音,無奈之下只能逐個環節去打聽;還有的落實工作不力,把上級明確的時間節點不當回事,時間一推再推、落實一拖再拖,甚至是一些常規性例行性工作,也等着上級要、領導催;有的收到上級文件,不結合本單位本部門實際進行研究細化,充當“文抄公”“二傳手”,簡單轉發就完事……

“輪流圈閱”“層層轉發”“安排部署”……這些現象貌似是工作效率問題,實則是工作態度、責任擔當的問題,根子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作祟,折射出一些職能部門、少數黨員幹部身上存在嚴重不作爲、慢作爲的懶政作風。如不從思想上引起重視、採取措施及時糾正,小則影響一個決策、一項工作的推動落實,大則耽誤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的建設發展,甚至貽誤黨和國家的事業。

古語有云: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功。我黨老一輩革命家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很多人都養成了工作緊張快乾、任務日清日結的良好習慣。毛澤東同志的詩詞中就寫道:“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歲不我與、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周恩來同志工作的特點也是今日事今日畢,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只有三四個小時,還經常通宵達旦。

幾十年來,這種緊鑼密鼓、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作爲我們黨的一種優良傳統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也是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別的國家幾百年現代化歷程的一個重要原因。

慄戰書同志在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時曾刊文:“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案無積卷、事不過夜’。總書記自己也是這麼做的。他的工作作風非常嚴謹,工作節奏也很快。報送給總書記的請示,不管多晚,既使到了夜裏12點,第二天早上都能收到他的批示。”

“案無積卷、事不過夜”8個字,看似簡單,卻值得回味深思。媒體曾報道過習主席參加杭州G20峯會時的一天,從早上七點多忙碌到晚上十點多,一天下來工作足足15個小時,出席大小活動19場,會見各國政要80多人次。但無論多忙多累,習主席總是那麼大氣從容、沉着淡定,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不是痛並快樂着,而是累並快樂着。”

作爲一名黨員幹部,我們既要努力學習這種“案無積卷、事不過夜”的工作作風,又要永遠保持這種“累並快樂着”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對上級作出的決策、部署的工作、定下的事情,雷厲風行、緊抓快辦,高標準高效率地抓好落實,絕不拖泥帶水、推三阻四;要善於思考謀劃、加強宏觀統籌,着眼全局科學地制定各個階段的工作目標和計劃,區分輕重緩急、合理分配精力,確保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波次推進,避免隨意性、打亂仗;始終不忘加強學習,努力在學中幹、幹中學,在理論與實踐的反覆結合、不斷融合中提升能力素質、增強工作經驗。

奮鬥定目標,工作講時效。讓我們從思想根子上查糾“慵懶散”“拖推繞”等不良作風,共同抵制“馬拉松”式公文、“龜速”辦事等不良傾向,如此才能真正加快工作節奏、提高辦事效率。

|本文系鈞正平工作室出品;作者:李約鈴;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