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的“小站稻”早已名扬天下

眼前,那成熟的稻穗随风摇曳,那饱满的米粒晶莹剔透,中华“名米”“小站稻”被冠以人文象征的品质也不为过。

由于新闻采访的需要,我接触了许多农业种植方面的人士,交流的话题自然也是农耕稼穑的现实情由。“小站稻”是津南区的农耕标志,其根脉就源于斯。

津南区政府在1999年注册了“小站稻”证明商标,并于2009年6月16日在《天津日报》发布公告,“小站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消息不胫而走,农业界振奋了,这是一件多大的事啊!津南区留下的农耕遗产终于得到官方确权,“小站稻”原产地在津南区小站镇,这是天津市农业的代表作,是全国粮食作物第一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那时,天津市米业界纷纷和津南区签订“小站稻”商标使用合同,为“小站稻”再生打印了第一张名片。

津南人忘不了“小站稻”的浓香醇厚,说起这个味儿历久弥新,说起这些故事久久不能释怀。童年时,乡下的姥姥家用大锅蒸焖稻米饭,馨香绵软,米粒鲜亮白润。而锅底的锅巴就成了我的零食,嚼一口又脆又香。姥姥对米粒的钟爱,对晚辈的呵护,以及对每一粒粮食的珍惜,都对我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我的祖籍在安徽的庐江,有一年回乡祭祖,走在充满诗意的乡间小路上,满眼望去辽远的小山峰一垄一片、麦浪翻滚,望不到头。叔伯告诉我:“这里自古种稻,一年两季,稻是人们最基本的粮食。”巢湖之水灌溉着百里沟壑稻作田渠,滋养着鱼米之乡,这里因稻而成粮仓,百姓乐业殷实,不禁感叹故乡逢改革开放换了新颜。

时过境迁,每每想起,眼前的稻花之姿犹如昨日景象。当年淮军在小站种植水稻,屯田养兵、镇守海防、拱卫京畿,已成那个时代尘封的影像。它既遥远,又现实,成就了“小站稻”经典名米的代代传续。

津南人深知故乡情结──那就是“小站稻”,它就像是生命里流淌着的血液,滋润经络骨骼,生生不息。这对家乡深刻不泯的情怀,意趣不变的初衷,就是乡愁。

有一年去小站镇采访,当地工作人员告诉我,“小站稻”终于开始恢复性种植,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刻。彼时,在小站镇名洋湖都市庄园试验稻地头,稻子青涩已有半米高,硕大的稻穗在清风吹拂下轻轻摇曳,似乎述说着来世今生。工作人员指着地里,喜悦地说:“第一年尝试种植,没有经验,属实验性质。这里建有过滤池,主要是雨水、客水晾晒多日,经过去咸排碱,再灌溉稻田。同时,我们请教了一些当地种稻老把式,就想种出老年间原来的‘米味儿’”。听罢,盼稻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乎,我也把这件事深埋在心里。

秋天收割的季节到了,天公作美,湛蓝如洗。我早早来到“小站稻”开镰收割现场。田畴间,紫燕颉颃戏稻穗,宾雀啁啾为花鸣,一派丰收繁荣景象。稻梗上插满五颜六色的小旗,一块大红布长幅拴在树中间,几十把镰刀、铁锨和几台收割机整齐地排在稻梗上。在郑重宣布“小站稻”开镰收割后,收割机轰鸣着在稻田里歌唱,这是津南大地上几十年来久违的场景。

如今,津南区恢复种植“小站稻”三万亩,有的地块还是稻蟹立体混养,又新建了稻作展览馆,试想:不久的将来,津南作为“小站稻”的故乡,种植面积将逐年增加,那可真就是稻花香里说丰年了。

来源:网信津南

本文编辑:王春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