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午,“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设计了关键抉择、壮美篇章、历史巨变、大国气象、面向未来等主题展区,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场景、沙盘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伟大变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3日下午4时许,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国家博物馆里的一组特殊展品——

《记忆》

各家媒体在对本次“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宣传报道中,纷纷聚焦到一组特殊的展品上,这就是由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美术系师生团队负责制作的展品《记忆》。这组展品位于“历史巨变”篇章中,它以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微缩模型的形式,真实再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地区传统民居的历史样貌。

(☝热情的观众)

微缩模型以1:20的比例,表现了一座建筑结构非常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四合院的典型元素一应俱全,极富传统美感。当经历了世事变迁,青砖、灰瓦、红漆大门……每一处都深深地打磨了岁月的印记。模型从四个角度展示四合院内外的风貌,分别是:幽静而狭长的胡同、倒座房和金柱大门、垂花门里拥挤的院落以及正房室内两户人家的生活场景。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形式的典型,人们在这里生息、劳作、繁衍,演绎着平常百姓柴米油盐、甜酸苦辣的民生故事。

美术系的创作团队历时三个月深入研究建筑结构的方式,探寻建筑样式背后所蕴含的信息。 “搜尽奇峰打草稿”综合了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历史资料及优秀的影视作品中的典型场景,对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老北京四合院里的生活场景进行了精准再现。开展以来,《记忆》获得了非常好的展览效果。

“90后”的我们成了“四合院通”

今年8月,学校接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来函,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组织团队,为本次“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制作参展作品,以写实模型的形式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百姓生活的变迁。接到任务后,戏剧影视学院立即成立了由美术系十三名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创作小组,在宋东葵老师与谭泽恩老师的带领下,投入到展品创作的过程中。

“收到邀请后,心里还是比较复杂的”,2015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段九明同学表示,“能加入这个团队说明老师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比较认可,所以感到很高兴,而且最终的作品能够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内心更是充满了期待”。参与创作的同学们表示,在激动之余,更多的是由于时间紧迫与任务艰巨所带来的压力。

暑假还没结束,创作团队便开始了高强度的工作。两位指导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开了若干场讨论会,畅聊这40年来中华大地发生的历史变迁和国人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学习与讨论,参加创作的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感到无比振奋、信心倍增。

接下来,创作团队进入策划环节,同学们每隔两天都会带着自己的新想法、新创意、新理念与老师碰面,通过头脑风暴会碰撞出更好的设计方案。在经历了六轮的策划研讨、绘制了无数张草图小样后,创作团队基本确定了设计方向。

(☝创作团队研讨中)

之后进入到实际制作前的准备阶段,其中包括捕捉细节、测量尺寸、购买材料等环节。为了真实还原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建筑细节,同学们在网上找了海量的图片与文字,去了多座博物馆收集老物件的资料,阅读了大量建筑类的书籍,了解那个年代建筑的结构、比例、尺寸。创作团队还多次前往北京东四一带实地考察,测量数据,感受氛围,还跟胡同里的大爷大妈聊天,以求获得更多的灵感与创意。“从房屋的结构到每块砖瓦的尺寸,可以说我们对四合院已经了如指掌。”段九明同学说道。张兆麒同学回忆起展品筹备的过程,同样感慨万千:“从八月六日到十月中旬,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查阅资料、处理资料,时间真的是很紧张,我们甚至一度以为无法完成了。”

(☝创作草稿)

展品的制作环节也同样给创作团队带来不小的挑战。段九明同学提到,印象最深的是制作瓦片,因为所有瓦片都需要一片一片地贴上去,一座屋顶需要大量的瓦片“我们甚至动员了17级整个班的师弟师妹帮我们剪瓦片,估计至少有5000片,听说他们剪得很艰难,因为卡纸实在太硬了。后来我们引入了‘高科技’,速度才稍微加快了一点。” 因为时间紧张,创作团队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还发明了不少“专利”,同学们笑称:“感觉可以出书了!”随着布展工作的日益临近,创作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两位老师又招集了几名经验丰富的研究生,负责室内家具的制作,这大大提升了制作效率。最终,创作团队如期完成了展品的制作。

模型的制作完成并不意味着他们工作的结束,展品进入国家博物馆后的布展和维护工作也需要他们的持续跟进。持续三个月的工作给同学们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尤其是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让同学们深受鼓舞。张兆麒同学回忆道:“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大家都没有时间回家,老师们很体谅我们,过节当天给我们买了好多吃的,像中秋节时宋老师带来了月饼,谭老师带来了水果,让我们非常感动。还有负责管理美术教室的魏老师,除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关心以外,搬运模型的前一天,魏老师早早就替我们把桌椅移到一边,节省了我们很多时间。”

同学们表示:这次模型制作经历不仅锻炼了他们动手创作的能力,更磨练了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作为“90后”的他们在这次艰巨的任务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完美,将平日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一颗“匠心”投入到繁复精细的模型制作中,圆满完成了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致敬和献礼,这十三名同学也因此都变成了“四合院通”!

用艺术的力量

唤醒一代中国人的回忆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美术系的宋东葵教授是本次项目的负责人。宋老师表示,这次受邀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制作展品,无论对她自己以及谭泽恩老师,还是对13名年轻的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荣光。

宋东葵、谭泽恩老师带领团队以写实模型的艺术形式真实再现了40年前北京四合院里普通人家的生活景象。“写实是很有力量的表现形式。”宋老师谈到:“尤其是深入而细腻的模型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容易拉近与观者之间的距离,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写实模型更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宋老师补充说:“看到观众的观展热情,我更加相信艺术的力量了!”

从8月初接到国家发改委的任务后,宋东葵、谭泽恩两位老师带领团队仅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设计构思到模型制作的全过程。时间紧张是一个挑战,另一个更大地挑战来自于对创作对象的陌生感。宋老师坦言:“这次创作的作品跟以往学生们课堂的观察生活训练大不相同,以前制作的模型所表现的是当下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片段,有看得见,摸得着地观察对象。而本次展览的模型需要再现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场景,40年前的生活对于我们两位老师都已经是相当久远的记忆了,更何况90后的学生们,那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年代,要生动而具体地还原当时的场景,既不能概念,更不能‘穿帮’,这是很困难的。”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戏剧影视学院的师生团队没有气馁、迎难而上,最终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我们希望参观者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新与旧的变化。观众通过与过往的对比,一定会感受到当今百姓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变,这无疑是改革开放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巨大福祉。”宋东葵老师还补充道:“当然,我也希望从作品的细微处能够让人们回味起那些关于家、关于邻里、关于家乡、关于人情、关于情谊、关于爱的温暖记忆”。

宋东葵老师谈到,戏剧影视学院一直以来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开阔的艺术视野、同时特别强调鼓励学生磨练适应变化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宋东葵老师对参与创作团队的13名同学表达了高度的赞赏。“我很感激这三个月来大家的辛苦付出。因为他们的全情投入,我们的整个创作过程是非常顺畅、愉快的。我特别怀念和同学们一起的单纯与美好的创作时光!最后还想跟他们说一句,你们特别特别棒!

此次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应国家发改委邀请,设计并制作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的参展作品《记忆》,紧扣改革开放40年历程,精准写实模型作品,表现出改革开放的历史纵深感、群众获得感、发展成就感,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对美术系师生团队的所有成员

表达诚挚的敬意!

项目负责人

戏剧影视学院美术系宋东葵教授、谭泽恩副教授

成  员

2015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张兆麒

2015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段九明

2016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尹偲雅

2016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陈宇曦

2016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汤舒婷

2016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郭彦彤

2018级美术学研究生 梁   梅

2017级美术学研究生 张晓蒙

2016级美术学研究生 曲肖羽

2018级美术学研究生 陈思恩

2017级美术学研究生 刘冰清

2017级美术学研究生 王德平

2016级电影学研究生 王咏力

❤️

最后随传传一起欣赏一下

他们团队作品的高清美图吧~

❤️

更多精彩

尽在中传官微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供  稿    |CUC西配楼

编   辑   |王宜家 · 王雅馨

责   编   |刘   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