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午,“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設計了關鍵抉擇、壯美篇章、歷史鉅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等主題展區,運用歷史圖片、文字視頻、實物場景、沙盤模型、互動體驗等多種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羣衆生產生活發生的偉大變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13日下午4時許,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

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國家博物館裏的一組特殊展品——

《記憶》

各家媒體在對本次“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的宣傳報道中,紛紛聚焦到一組特殊的展品上,這就是由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美術系師生團隊負責製作的展品《記憶》。這組展品位於“歷史鉅變”篇章中,它以寫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通過微縮模型的形式,真實再現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地區傳統民居的歷史樣貌。

(☝熱情的觀衆)

微縮模型以1:20的比例,表現了一座建築結構非常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四合院的典型元素一應俱全,極富傳統美感。當經歷了世事變遷,青磚、灰瓦、紅漆大門……每一處都深深地打磨了歲月的印記。模型從四個角度展示四合院內外的風貌,分別是:幽靜而狹長的衚衕、倒座房和金柱大門、垂花門裏擁擠的院落以及正房室內兩戶人家的生活場景。四合院是傳統民居形式的典型,人們在這裏生息、勞作、繁衍,演繹着平常百姓柴米油鹽、甜酸苦辣的民生故事。

美術系的創作團隊歷時三個月深入研究建築結構的方式,探尋建築樣式背後所蘊含的信息。 “搜盡奇峯打草稿”綜合了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的歷史資料及優秀的影視作品中的典型場景,對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老北京四合院裏的生活場景進行了精準再現。開展以來,《記憶》獲得了非常好的展覽效果。

“90後”的我們成了“四合院通”

今年8月,學校接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來函,邀請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組織團隊,爲本次“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製作參展作品,以寫實模型的形式展現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百姓生活的變遷。接到任務後,戲劇影視學院立即成立了由美術系十三名本科生、研究生組成的創作小組,在宋東葵老師與譚澤恩老師的帶領下,投入到展品創作的過程中。

“收到邀請後,心裏還是比較複雜的”,2015級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段九明同學表示,“能加入這個團隊說明老師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比較認可,所以感到很高興,而且最終的作品能夠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內心更是充滿了期待”。參與創作的同學們表示,在激動之餘,更多的是由於時間緊迫與任務艱鉅所帶來的壓力。

暑假還沒結束,創作團隊便開始了高強度的工作。兩位指導老師首先帶領同學們開了若干場討論會,暢聊這40年來中華大地發生的歷史變遷和國人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通過學習與討論,參加創作的同學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明前景,感到無比振奮、信心倍增。

接下來,創作團隊進入策劃環節,同學們每隔兩天都會帶着自己的新想法、新創意、新理念與老師碰面,通過頭腦風暴會碰撞出更好的設計方案。在經歷了六輪的策劃研討、繪製了無數張草圖小樣後,創作團隊基本確定了設計方向。

(☝創作團隊研討中)

之後進入到實際製作前的準備階段,其中包括捕捉細節、測量尺寸、購買材料等環節。爲了真實還原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建築細節,同學們在網上找了海量的圖片與文字,去了多座博物館收集老物件的資料,閱讀了大量建築類的書籍,瞭解那個年代建築的結構、比例、尺寸。創作團隊還多次前往北京東四一帶實地考察,測量數據,感受氛圍,還跟衚衕裏的大爺大媽聊天,以求獲得更多的靈感與創意。“從房屋的結構到每塊磚瓦的尺寸,可以說我們對四合院已經瞭如指掌。”段九明同學說道。張兆麒同學回憶起展品籌備的過程,同樣感慨萬千:“從八月六日到十月中旬,我們一直在不斷地查閱資料、處理資料,時間真的是很緊張,我們甚至一度以爲無法完成了。”

(☝創作草稿)

展品的製作環節也同樣給創作團隊帶來不小的挑戰。段九明同學提到,印象最深的是製作瓦片,因爲所有瓦片都需要一片一片地貼上去,一座屋頂需要大量的瓦片“我們甚至動員了17級整個班的師弟師妹幫我們剪瓦片,估計至少有5000片,聽說他們剪得很艱難,因爲卡紙實在太硬了。後來我們引入了‘高科技’,速度才稍微加快了一點。” 因爲時間緊張,創作團隊在模型的製作過程中還發明瞭不少“專利”,同學們笑稱:“感覺可以出書了!”隨着布展工作的日益臨近,創作團隊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兩位老師又招集了幾名經驗豐富的研究生,負責室內傢俱的製作,這大大提升了製作效率。最終,創作團隊如期完成了展品的製作。

模型的製作完成並不意味着他們工作的結束,展品進入國家博物館後的布展和維護工作也需要他們的持續跟進。持續三個月的工作給同學們留下了很多難忘的回憶,尤其是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關心和幫助,讓同學們深受鼓舞。張兆麒同學回憶道:“今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大家都沒有時間回家,老師們很體諒我們,過節當天給我們買了好多喫的,像中秋節時宋老師帶來了月餅,譚老師帶來了水果,讓我們非常感動。還有負責管理美術教室的魏老師,除了對我們日常生活的關心以外,搬運模型的前一天,魏老師早早就替我們把桌椅移到一邊,節省了我們很多時間。”

同學們表示:這次模型製作經歷不僅鍛鍊了他們動手創作的能力,更磨練了他們精益求精的態度。作爲“90後”的他們在這次艱鉅的任務中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完美,將平日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用一顆“匠心”投入到繁複精細的模型製作中,圓滿完成了對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致敬和獻禮,這十三名同學也因此都變成了“四合院通”!

用藝術的力量

喚醒一代中國人的回憶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美術系的宋東葵教授是本次項目的負責人。宋老師表示,這次受邀爲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製作展品,無論對她自己以及譚澤恩老師,還是對13名年輕的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榮光。

宋東葵、譚澤恩老師帶領團隊以寫實模型的藝術形式真實再現了40年前北京四合院裏普通人家的生活景象。“寫實是很有力量的表現形式。”宋老師談到:“尤其是深入而細膩的模型細節最能打動人心,容易拉近與觀者之間的距離,引起觀衆的情感共鳴。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寫實模型更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宋老師補充說:“看到觀衆的觀展熱情,我更加相信藝術的力量了!”

從8月初接到國家發改委的任務後,宋東葵、譚澤恩兩位老師帶領團隊僅用不到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從設計構思到模型製作的全過程。時間緊張是一個挑戰,另一個更大地挑戰來自於對創作對象的陌生感。宋老師坦言:“這次創作的作品跟以往學生們課堂的觀察生活訓練大不相同,以前製作的模型所表現的是當下真實生活中的一個場景、一個片段,有看得見,摸得着地觀察對象。而本次展覽的模型需要再現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場景,40年前的生活對於我們兩位老師都已經是相當久遠的記憶了,更何況90後的學生們,那完全是一個陌生的年代,要生動而具體地還原當時的場景,既不能概念,更不能‘穿幫’,這是很困難的。”在巨大的挑戰面前,戲劇影視學院的師生團隊沒有氣餒、迎難而上,最終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我們希望參觀者能夠從作品中體會到新與舊的變化。觀衆通過與過往的對比,一定會感受到當今百姓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的巨大改變,這無疑是改革開放給普通民衆帶來的巨大福祉。”宋東葵老師還補充道:“當然,我也希望從作品的細微處能夠讓人們回味起那些關於家、關於鄰里、關於家鄉、關於人情、關於情誼、關於愛的溫暖記憶”。

宋東葵老師談到,戲劇影視學院一直以來注重培養學生紮實的基本功,開闊的藝術視野、同時特別強調鼓勵學生磨練適應變化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宋東葵老師對參與創作團隊的13名同學表達了高度的讚賞。“我很感激這三個月來大家的辛苦付出。因爲他們的全情投入,我們的整個創作過程是非常順暢、愉快的。我特別懷念和同學們一起的單純與美好的創作時光!最後還想跟他們說一句,你們特別特別棒!

此次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應國家發改委邀請,設計並製作了“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中的參展作品《記憶》,緊扣改革開放40年曆程,精準寫實模型作品,表現出改革開放的歷史縱深感、羣衆獲得感、發展成就感,爲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讓我們對美術系師生團隊的所有成員

表達誠摯的敬意!

項目負責人

戲劇影視學院美術系宋東葵教授、譚澤恩副教授

成  員

2015級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張兆麒

2015級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段九明

2016級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尹偲雅

2016級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陳宇曦

2016級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湯舒婷

2016級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郭彥彤

2018級美術學研究生 梁   梅

2017級美術學研究生 張曉蒙

2016級美術學研究生 曲肖羽

2018級美術學研究生 陳思恩

2017級美術學研究生 劉冰清

2017級美術學研究生 王德平

2016級電影學研究生 王詠力

❤️

最後隨傳傳一起欣賞一下

他們團隊作品的高清美圖吧~

❤️

更多精彩

盡在中傳官微

●●● 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信平臺●●●

供  稿    |CUC西配樓

編   輯   |王宜家 · 王雅馨

責   編   |劉   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