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樹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着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在過去40多年高速經濟增長過程中,多種因素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最爲根本的一個因素是市場化改革。市場以價格爲準繩,調動了各種因素的積極性,並更有效地配置資源,激發出了巨大的經濟活力。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對於市場的作用、市場與政府的關係等相關問題,國內的爭論似乎一直沒有停止,國外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認識也沒有達成一致。可以說,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和理解還是一個值得深入辨析的問題。北京師範大學資源與管理研究院副院長林永生教授的新書《市場經濟與統一大市場》,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其他國家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認識認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有助於我們認識我國市場經濟的內涵和特徵。

妥善處理政府和市場的功能邊界

1978年,我國的GDP爲3678.7億元,2021年則達到了114.37萬億元,1978年GDP僅爲2021年的零頭。伴隨着經濟快速增長的是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上升、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那麼,我國是如何取得這樣輝煌的經濟發展成績的?

林永生在書中大致列出了國外學界對我國經濟增長原因的三種觀點:一是認爲地方政府公司主義或說地方政府之間的GDP競爭驅動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二是我國經濟增長的謎底在於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不同企業之間的配置效率提升;三是我國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種經濟體制和基本制度下,我國能夠妥善處理政府和市場的功能邊界問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有效作用相結合。

當然,上述三種觀點並不是相互排斥的,每種觀點都在特定方面描述了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素。若進一步追溯就會發現,第三種觀點更爲全面,市場經濟是基礎,走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纔會引發競爭、激活經濟主體活力、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等結果。國內的多數學者也基本上認同這種觀點。

大體來看,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發揮以下幾種作用:一是糾正市場失靈,如負外部性、不平等加劇等;二是加強宏觀調控,降低經濟週期性波動;三是優化經濟治理,世界銀行認爲,良好的治理是讓市場更有效的國家制度供給的能力。當然,關於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一個持續演進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都在動態調整之中,如何實現政府與市場的良好平衡是各經濟體孜孜以求的目標。

國外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和認定

作爲一個超大型開放經濟體,我國與其他經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他國家對我國經濟體制的認定在彼此經濟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場經濟地位成爲突出問題,主要源自關貿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WTO),GATT/WTO成員對進口自某特定國家的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以便確定價格可比性,從而計算被調查國產品的傾銷或補貼額度。2001年我國加入WTO簽訂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首次提及市場經濟地位問題,至今已有80多個國家承認了我國市場經濟地位,但美國、歐盟和日本仍然不承認。

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應在我國加入WTO15週年後停止對於我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然而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依然不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並頻頻借這個問題發難。當然,這裏有我國市場經濟與西方眼中市場經濟不完全契合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在發揮作用,當前國際經濟政治環境更趨複雜,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戒備和敵意更濃,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已經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摻雜了政治考量。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則要把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情況和取得的成果清晰地傳遞出去。作者認爲,對於部分國家對我國市場經濟的曲解,我們應該明確地解釋,並對故意刁難的行爲進行有力的回擊。

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結合

任何經濟制度都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與一定的社會制度相結合。市場經濟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形成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運行的特點,如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法國的統制經濟等。從這個角度看,觀察市場經濟的一個切入點,是市場在經濟運行中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與什麼社會制度相結合,而不是透過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來扭曲地分析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在於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決定經濟發展方向的根本制度。

爲了展現我國市場化改革進展,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市場經濟研究中心所編制的市場化指數,該指數由政府行爲規範化、經濟主體自由化、生產要素市場化、貿易環境公平化、金融參數合理化5個大指標,政府消費佔GDP比重等36個子指標構成,結果顯示,從1978年以來市場化指數逐漸提高,表明我國市場化程度不斷上升,市場化改革效果顯著。

市場化改革需要關注的一些問題

對於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關注的問題,林永生在書中着重探討了三個方面。

一是加強法治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石,完備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是市場良好運作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體系不斷完善,未來需要關注司法和執法層面,加強司法公正,嚴格執法,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二是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在很多國家都存在,但在社會主義國家國有企業的規模更大、數量更多,這也導致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其他國家對我國國有企業問題尤爲關切。例如,GATT/WTO明確關注我國對國有企業的補貼問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穩步實施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爲引領的國有企業改革思路,提高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水平。未來,我國國有企業運行需要更加市場化,與民營企業實現“競爭中性”,即民營和國有一視同仁,加強市場約束,激發國有企業內生活力。

三是規劃體系與產業政策。發達國家也存在規劃和產業政策,與市場經濟並不排斥,不等於計劃經濟,關鍵在於規劃和產業政策實施的程度,即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是否干擾了市場觀經濟的正常運行。我國的產業政策更加強調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未來,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我國需要將規劃和產業政策相關情況更加清晰明確地傳導給其他經濟體,避免引起誤解和摩擦。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迫切要求

市場經濟注重效率,如果存在條塊分割、規則不一,勢必會影響市場有效運行。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佈,明確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和要素在更大範圍內自由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爲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高標準、統一的大市場會使商品、要素實現更加有效的分配和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經濟活力,是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我國有30多個省市區,一些規模較大省份的經濟體量與國外一些小型經濟體相當,每個省份的行政、地理邊界似乎也影響了經濟邊界,經濟標準和規則有很大差異,存在一些影響商品要素自由流動的堵點和痛點需要疏通。在疫情衝擊、國際環境更加複雜的情況下,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充分發揮國內的經濟活力和韌性,確保我國經濟平穩運行。

總之,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未來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對於市場經濟我們當前的問題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使其更好地運行,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