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iye a:link,p#qiye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 .text img {max-width:630px;}

走過電子政務和智慧城市試點階段,中國的智慧城市發展從2015年開始向着“互聯網+智慧城市”過渡。高交會的智慧城市展辦到了第五屆,今年的8大主題包括智慧城市生態圈、通訊信息技術、雲計算和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移動應用和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智能汽車,覆蓋了生態、底層技術、應用和產品等不同層面。出席昨天“2018亞太智慧城市發展論壇”的專家表示,未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更強調“以人爲本”,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ABC)等新技術將推動智慧城市走向新階段。

深圳位居中國智慧城市首位

廣義的“智慧城市”指的是通過物聯網,把被值入城市物體的智能傳感器連接起來,實現對現實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雲計算等技術對海量感知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實現網上城市數字空間與物聯網融合,併發出指令,對包括政務、民生、環境、公共安全等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化響應和決策支持。

智慧城市展主辦方IDG亞洲副總裁朱東方告訴記者,高交會智慧城市展從2014年開始設展,“起初關注便民服務,然後到智能家居。深圳成爲國家智慧城市試點之一後,展覽開始引入‘新型智慧城市’相關的技術。隨着數字化建設不斷推進,聚焦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他說,越來越多的細分智慧城市題材也在展覽業出現,如智慧醫療、智能建築等。

德勤《超級智慧城市報告》稱,目前全球已啓動或在建的智慧城市達1000多個,中國在建500個,遠超排名第二的歐洲(90個),第一梯隊中位居首位的是深圳。IDG下屬調研機構IDC最新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報告中提到,2018年亞太地區(日本除外)用於智慧城市計劃的技術支出將達到300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會增至544億美元。

朱東方稱,智慧城市建設在固定式監控攝影機、先進公共交通、智慧交通管理和智慧戶外照明等方面發展迅速,這些技術支出佔2018年智慧城市總體支出的比例將超過35%。到2022年,V2X(車對外界的信息交換)車聯網以及穿戴式聯網裝置將成爲兩大主要成長方向。

“再好的方案,市民不用就是白搭”

日前,“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辦公室”在網絡爆紅,被網友稱爲“全世界最奇葩的衙門”。網民們評論的畫風一改吐槽,而是大讚“良政”。實際上,隨着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進程越來越清晰和透徹,“以人爲本,務實推進”成爲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廣大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成爲衡量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的重要評價指標。

在高交會上,智慧城市的展示也圍繞着“人”來展開。比如華爲的展臺就以“市民的一天”爲視角,從早上起牀-出門-工作-辦事-學習等業務場景出發,將市民在城市的生活串聯,展示未來智慧城市的美好生活。這樣的美好生活不是“畫大餅”,深圳已制定《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要建成的目標是:一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深圳、一鍵可知全局、一體運行聯動、一站創新創業和一屏智享生活。到2020年,實現政務服務“一號走遍深圳”,企業有望辦事不出區,個人辦事不出街。

在昨天的“2018亞太智慧城市發展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把這種惠及全民的智慧城市建設概括爲“讓數據多跑腿,讓人車少跑路”。“如果不瞭解城市裏人的因素,很難把智慧城市做好”。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在高交會上說,再好的方案,市民不用就是白搭,除了要投入建設智慧城市,還要讓市民理解技術是怎麼回事。他說,智慧城市要先從智慧小區一步步往上做,從瞭解用戶需求做起,但也不要高估人們對技術的接受能力。

文思海輝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靈羚科技CEO林懷謙認爲,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的先導,“互聯網+政務”的服務形態應該是“一網、一門、一次”,但這一過程中難點仍然不少。如“一網通辦”,數據的背後是權力,一網意味着要對流程進行“再造”;只進一扇門,這對辦事人員的挑戰很大;最多跑一次,如何從大城市延伸至鄉鎮?

智慧城市建設是“造人”

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合稱ABC)等新技術迅速發展,給智慧城市添加了技術驅動力。在安防、交通、政務等諸多場景下,尤其是AI展示出了創新改造者的姿態。在未來智慧城市建設中,ABC應充當什麼角色?

“華爲雲是載體,AI是引擎”。華爲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談及華爲提出的“城市智慧體”概念時說,“智能”是把AI依託在信息化平臺和底座,將場景有效結合,“對城市重複性場景提升效率,對經驗類體驗類的場景提升產出”。

韋青認爲,這一輪AI是數據驅動,數據的處理和採集是關鍵,有了數據未來纔有應用,這纔是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有了數據這個遠方電廠,還要有輸電能力,比如5G。5G來了,最重要的不是速度更快,而是時延更低。”中興通訊政企中國副總裁張軍也認爲,智慧城市在高質量發展同時,需要新的基石,這就是5G,它能催化新技術走向成熟,及智慧城市雲網生態升級。

“我們走到了智慧城市長期發展路線中的一個小節點”。韋青說,現在所謂的AI,更精確來說是機器智能。他打比喻說,你可以把人看成一臺有意識的“機器”,做智慧城市不是造機器,而“重造”一個人,得有思維、有習慣,還得有條件反射。

英國元計算實驗室創始人段曉明認同韋青的說法。他認爲,現在的AI做太多應用只是疊加,還需要做基礎研究。他以智慧交通爲例說,“智能交通現在還在摸索階段,沒有領跑者,如果哪一天我們的智能交通能做到像魚羣遷移一樣高效,魚羣的奧祕沒有破解,智慧交通也要在基礎理論上下功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