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鸡场传染病防制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因此导致免疫失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养鸡业正常发展。如何走出误区,提高防疫水平,期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鸡场传染病主要防制误区

1. 轻视环境消毒

轻视环境消毒现象比较普遍,没有认识到干净的环境是鸡场防控疾病的前提。

2. 忽视免疫空白期

“一针定天下”思想普遍,看不到免疫空白期的存在。许多传染病是在空白期感染发病的,如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新城疫等。如果鸡场消毒有漏洞,一旦环境中存在病原,或由接种人员及接种用具带入强毒时,使用任何安全、高效疫苗,都不能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因为活毒疫苗至少需经5~7天、灭活疫苗一般要经14~21天才能产生免疫力,从接种疫苗到产生免疫力这段免疫空白期是病原体最易感阶段。环境中有病原污染,出现早期感染就是不可避免的。

3. 无视鸡群中临界保护以下个体的存在

鸡群的抗体水平是动态的,一般是不均匀的,或呈正态分布的钟型曲线,这是广大饲养者所无视的。普遍的问题是补强接种和紧急接种拖延、犹豫、不果断,低于临界保护个体数量逐渐增多,这是最危险的,是临床上低发病率、低死亡率和抽签死亡的主要原因。

4. 鸡群密度大,应激因素和感染机会增加

5. 药物使用不当

使用违禁的抗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病毒唑、病毒灵等,降低了冻干苗免疫效果。而地塞米松可降低ND的免疫力、氯霉素、金霉素、庆大霉素等对免疫也有抑制作用。

6. 对母源抗体作用认识不足

6.1母源抗体水平低,首免时间晚,雏鸡早期感染发病。

6.2母源抗体离散度大、参差不齐,很难获得一致性的坚强免疫保护。

6.3母源抗体高峰期免疫,干扰疫苗效果。

7. 免疫密度不够

中后期免疫密度不够、间隔过长,循环抗体水平低,这是近年来鸡新城疫及H9亚型禽流感引起高峰期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60日龄~开产前是各种疫苗免疫接种 的 最佳时期,往往被许多饲养者所忽视。

8.免疫方法不当

8.1忽略局部粘膜免疫的作用。

8.2操作不规范:稀释错误、接种剂量不足、饮水免疫水中含氯、用金属容器或有消毒药物残留。

8.3对潜伏期和非健康鸡群进行免疫导致免疫失败。

8.5视饮水免疫为万能,接种效果大打折扣。通常活疫苗最佳接种效果是喷雾,然后是点眼滴鼻、注射、滴口和饮水,如La Sota滴鼻或点眼效果是饮水免疫的4倍以上。

8.6气雾免疫时鸡群日龄、疫苗毒株、雾滴粒子选择错误。

8.7免疫间隔短,延迟免疫应答:如IBD、ND活疫苗同时接种,鸡体对ND的免疫应答延迟3~4d,但前或后间隔4d接种ND疫苗,这种延迟就会避免。

8.8剂量过大,出现免疫副反应。

9.疫苗选择不当

9.1 首免或前期使用毒力过强ND等疫苗,伤害呼吸道粘膜,从而经常诱发MG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9.2 克隆I系CS2株使用时机不当。

9.3 毒力过强IBD疫苗的过早使用,损伤法氏囊,影响ND等疫苗免疫效果。

9.4毒株单一,缺乏抗原性由弱到强的过程。

9.5疫苗免疫原性差或含量不足。

9.6非SPF鸡胚制备。

9.7无耐热保护剂技术。

9.8非GMP车间中生产。

10.没有实行全进全出措施

同一鸡场饲养不同年龄的鸡可使强毒长期存在,传染源难以清除,传播途径难以切断。

二、如何走出鸡场传染病防制误区?

1.前期疫病控制要点

1.1环境卫生与消毒

在60或70日龄前,鸡的免疫器官处于不断发育并逐渐成熟阶段,早期难以建立充分的免疫应答,病原最易感染。除基础免疫接种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2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

ND母源抗体在5~7日龄达到高峰,其半衰期为4.5天。可选择1~3或10~12日龄首免。养鸡发达国家包括我国的许多大型养殖集团都在1日龄进行新支冻干苗常规首免。

1.3防止早期感染

选择安全有效的弱毒疫苗在1日龄进行局部免疫。使用ZM10+QX+H120产品,采用自然状态下病毒易感途径接种(口、鼻、眼途径)疫苗,使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局部产生粘膜抗体IgA而建立相应的粘膜免疫力。在病毒入侵门户,形成局部免疫“屏障”,防止早期感染。

1.4疫苗选择

选用低毒力、对粘膜无损伤、副反应小、血清型有针对性的疫苗。1日龄及二免可使用ZM10+QX+H120及新支流法油苗等,提倡活疫苗与灭活疫苗配合使用。

1.5局部与全身免疫相配合

10~12或18~21日龄二免时,蛋鸡及种鸡要同时注射半剂量油苗。蛋鸡及种鸡45日龄、70日龄进行三免和四免,并注射1个剂量油苗。

2.后期疫病控制要点

2.1 60~70日龄后鸡群免疫器官趋于成熟、可以建立充分的免疫应答反应,从此至开产前是许多疫苗最佳免疫阶段。为了保持产蛋鸡终生的免疫力,往往需要多次补强接种。在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基础上,应合理安排各种活疫苗及油苗接种时机。

2.2开产后每隔60天左右用新支活疫苗点眼或气雾或饮水免疫一次,蛋鸡和种鸡群还要根据抗体水平定期进行各种灭活疫苗补强接种。

2.3精细的饲养管理对鸡群健康有支持作用。

3.消除免疫空白期

鸡新城疫易发的几个危险阶段:

30~45日龄:饲养密度增加,环境污染加重。

50~70日龄:生长旺盛,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150~240日龄:产蛋上升,将进入高峰期,抵抗力有所下降。

要求:在危险期之前,循环抗体分别要调整到5log2、6log2和8log2以上。同时要用严格的消毒措施来弥补免疫空白期的存在。

4.综合性措施:

4.1发病初期,新城疫、传喉等可紧急接种疫苗,有些疾病可以使用抗体治疗,但7~10 d后还要进行疫苗免疫;

4.2对发病群,隔离、加强饲养管理、控制人员、物质流动。病死鸡作无害化处理。无高免血清时,应尽早进行疫苗紧急接种,15天后抽样测定抗体滴度。

4.3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4.4加强抗体监测工作;对种鸡群放置“哨兵鸡”以便及时掌握感染和免疫动态。

4.5定期使用抗支原体、抗大肠杆菌药物,预防相关疾病发生,但应避开相关疫苗接种。

5.正确分析鸡群状态

5.1平均抗体滴度可作为免疫参考数据,样本中最低值或临界值以下的比例是补强接种的最重要参考数据。

5.2抗体滴度只代表机体部分免疫力,免疫细胞的水平,体内补体,淋巴因子,NK细胞数量等因素也是机体免疫力的一部分。

5.3要随时注意观察鸡群状况,鸡群抽签死亡、剖检有非典型病变、应及时采取相关免疫接种措施。

5.4对于免疫系统已经健全的鸡群,经过合理的免疫,基本可以避免一些烈性传染病的发生。

5.5对于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小日龄鸡群,即使经过几次免疫,也难免在易感日龄有时发生免疫失败。

综上所述:

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鸡群三个环节采取全面的、精细的、综合的对策,是走出鸡场传染病防制误区的根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