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种鸡生产过程中,公鸡的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精率是评价公鸡养殖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也是直接决定整个鸡群生产性能的一个关键指标。但往往好多养殖场在公鸡管理中不得方法,无法取得较好的受精率,笔者通过多年肉种鸡的饲养经验,总结以下公鸡饲养管理中的关键点,期望能够给广大养殖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育雏期的管理

公鸡单独舍饲养,提供与母鸡不同的饲喂程序,公鸡在育雏期一定要为其提供充足的料位、干净的饲料,必要情况可以在2周龄前进行自由采食,以确保前4周龄的体重达到标准、骨架充分发育;公鸡在10天左右断喙,断喙前要在饮水中添加多维,降低应激;断喙当天,料盘中的饲料要加厚,使断喙后的小鸡容易啄食;要选用经验比较丰富的断喙人员,确保断喙效果;要特别注意公鸡的球虫免疫,因为公鸡喜好戏水,要勤翻垫料,防止球虫爆发;4周龄时公鸡全群称重,按照标准体重分大、中、小鸡进行单独给料饲喂,提高鸡群均匀度。

二、育成期的管理

育成期的中心任务是确保公鸡的周增重、提高鸡群均匀度、根据公鸡发育情况混群等。

周增重:首先要提供准确的体重数据,在称重的时候要固定选点、固定人员、提前校称;为鸡群提供充足且不富余的料位,且要保证布料均匀;同时要根据鸡群的增重及能量累积情况,适当调整料量。

提高鸡群均匀度:首先要重视鸡群呼吸道的管理,尤其是在MG\MS\ILT的免疫期间,要每日跟踪鸡群呼吸道的情况,必要的情况下要及时用药处理;第二要重视肠道问题,垫料是肠道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垫料的管理,勤翻垫料保证垫料的松软、干燥;第三是水线的管理,水线要保持适当的高度与水量,保证鸡群充足的饮水;第四要保证严格的限饲,限饲日绝对不允许有鸡采食到饲料;第五,为其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每平方米控制在4只;第六,在8周龄前再次根据标准体重全群称重,分大、中、小鸡后进行单独饲喂;第七,在12周龄左右根据胸肌的发育情况,再次将评分较近的公鸡分到同一单元,单独饲喂,12周龄公鸡的体型应该在2分左右,混群前公鸡胸型在2.5-3分左右

混群管理:公母混群一般发生在18-20周龄,在混群前,要按照公鸡胸肌评分情况重新挑选,按照公鸡的发育程度混入与之相匹配的母鸡群内,初次混入按照每 100 只母鸡 10-9只公鸡,以后每周及时淘汰病弱和有缺陷的公鸡,在 25 周末每 100 只母鸡保留 8-9 只公鸡,一定要注意公鸡的数量,过多的公鸡会造成母鸡拒绝交配,全部留在地板上;公母分饲是公母鸡混群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整个公鸡管理中核心工作,一般公鸡在混入母鸡群的时都会穿上鼻签,防止公鸡偷吃母鸡料;混入时,可以在鸡舍垫料区拉上两道渔网,将母鸡均匀分到两侧地板的同时,使公鸡只在中间区域活动,以适应公鸡料盘,渔网在公鸡吃完料后也不放开,可在垫料区加一条水线以解决公鸡饮水问题,如果没有水线可在公鸡吃完料后在公鸡料盘内加适量的水来解决公鸡饮水问题;喂料时应该先喂母鸡料,然后再喂公鸡料,公鸡料盘高度合适,使公鸡能够均匀采食,重复5天,可撤去渔网,公母分饲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产蛋前期管理

在鸡群加光后要让饲养员勤在地板上走动,使母鸡能够较多的时间在垫料区,增加交配频率;执行公鸡日制度,即每日挑选公鸡,将弱公鸡调整到弱鸡栏单独饲养,每日校对公鸡料量,防止日料量过高导致鸡群偏肥;保证增重,确保公鸡每周增重在合适范围内,不能出现负增重;每周检查公鸡体型,使公鸡体型保持在2.5-3.5分之间。

四、产蛋后期的管理

鸡群在38-40周龄达到受精高峰后受精率开始下降,为缓解受精率下降幅度,我们可以采取公鸡交换技术。有条件的鸡场可以在40周龄混入25周龄以上的青年公鸡,混入比例在原有公鸡的20%以上,在混入公鸡青年公鸡前一定要做好生物安全方面的工作,确保公鸡的混入不会给本场带来疾病的困扰;第二种可以采取场内交换公鸡的做法,栋与栋之间交换30%的公鸡也会延缓受精率的下降,同时更经济,也免去了生物安全方面的困扰。混入公鸡时难免会产生公鸡间的打斗行为,所以一定要在关灯期间混入公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