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種雞生產過程中,公雞的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精率是評價公雞養殖成功與否的一個指標,也是直接決定整個雞羣生產性能的一個關鍵指標。但往往好多養殖場在公雞管理中不得方法,無法取得較好的受精率,筆者通過多年肉種雞的飼養經驗,總結以下公雞飼養管理中的關鍵點,期望能夠給廣大養殖者提供一些參考。

一、育雛期的管理

公雞單獨舍飼養,提供與母雞不同的飼餵程序,公雞在育雛期一定要爲其提供充足的料位、乾淨的飼料,必要情況可以在2周齡前進行自由採食,以確保前4周齡的體重達到標準、骨架充分發育;公雞在10天左右斷喙,斷喙前要在飲水中添加多維,降低應激;斷喙當天,料盤中的飼料要加厚,使斷喙後的小雞容易啄食;要選用經驗比較豐富的斷喙人員,確保斷喙效果;要特別注意公雞的球蟲免疫,因爲公雞喜好戲水,要勤翻墊料,防止球蟲爆發;4周齡時公雞全羣稱重,按照標準體重分大、中、小雞進行單獨給料飼餵,提高雞羣均勻度。

二、育成期的管理

育成期的中心任務是確保公雞的周增重、提高雞羣均勻度、根據公雞發育情況混羣等。

周增重:首先要提供準確的體重數據,在稱重的時候要固定選點、固定人員、提前校稱;爲雞羣提供充足且不富餘的料位,且要保證布料均勻;同時要根據雞羣的增重及能量累積情況,適當調整料量。

提高雞羣均勻度:首先要重視雞羣呼吸道的管理,尤其是在MG\MS\ILT的免疫期間,要每日跟蹤雞羣呼吸道的情況,必要的情況下要及時用藥處理;第二要重視腸道問題,墊料是腸道病發生的主要誘因,在生產管理過程中要重視墊料的管理,勤翻墊料保證墊料的鬆軟、乾燥;第三是水線的管理,水線要保持適當的高度與水量,保證雞羣充足的飲水;第四要保證嚴格的限飼,限飼日絕對不允許有雞採食到飼料;第五,爲其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每平方米控制在4只;第六,在8周齡前再次根據標準體重全羣稱重,分大、中、小雞後進行單獨飼餵;第七,在12周齡左右根據胸肌的發育情況,再次將評分較近的公雞分到同一單元,單獨飼餵,12周齡公雞的體型應該在2分左右,混羣前公雞胸型在2.5-3分左右

混羣管理:公母混羣一般發生在18-20周齡,在混羣前,要按照公雞胸肌評分情況重新挑選,按照公雞的發育程度混入與之相匹配的母雞羣內,初次混入按照每 100 只母雞 10-9只公雞,以後每週及時淘汰病弱和有缺陷的公雞,在 25 週末每 100 只母雞保留 8-9 只公雞,一定要注意公雞的數量,過多的公雞會造成母雞拒絕交配,全部留在地板上;公母分飼是公母雞混羣過程中的一項重點工作,也是整個公雞管理中核心工作,一般公雞在混入母雞羣的時都會穿上鼻籤,防止公雞偷喫母雞料;混入時,可以在雞舍墊料區拉上兩道漁網,將母雞均勻分到兩側地板的同時,使公雞隻在中間區域活動,以適應公雞料盤,漁網在公雞喫完料後也不放開,可在墊料區加一條水線以解決公雞飲水問題,如果沒有水線可在公雞喫完料後在公雞料盤內加適量的水來解決公雞飲水問題;喂料時應該先喂母雞料,然後再喂公雞料,公雞料盤高度合適,使公雞能夠均勻採食,重複5天,可撤去漁網,公母分飼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產蛋前期管理

在雞羣加光後要讓飼養員勤在地板上走動,使母雞能夠較多的時間在墊料區,增加交配頻率;執行公雞日製度,即每日挑選公雞,將弱公雞調整到弱雞欄單獨飼養,每日校對公雞料量,防止日料量過高導致雞羣偏肥;保證增重,確保公雞每週增重在合適範圍內,不能出現負增重;每週檢查公雞體型,使公雞體型保持在2.5-3.5分之間。

四、產蛋後期的管理

雞羣在38-40周齡達到受精高峯後受精率開始下降,爲緩解受精率下降幅度,我們可以採取公雞交換技術。有條件的雞場可以在40周齡混入25周齡以上的青年公雞,混入比例在原有公雞的20%以上,在混入公雞青年公雞前一定要做好生物安全方面的工作,確保公雞的混入不會給本場帶來疾病的困擾;第二種可以採取場內交換公雞的做法,棟與棟之間交換30%的公雞也會延緩受精率的下降,同時更經濟,也免去了生物安全方面的困擾。混入公雞時難免會產生公雞間的打鬥行爲,所以一定要在關燈期間混入公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