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花叨叨

中日友誼靠韓國,中韓友誼靠日本,中日韓友誼靠美國?

這雖然只是玩笑話,卻從側面折射出一個現實:大國博弈和區域紛爭在東亞的相互交錯,讓這裏成爲全世界最複雜和敏感地方之一。

中日韓這些年的兜兜轉轉,有些是比鄰而居的嫌隙,但有些卻不是。

有人說,中日韓一碰頭,美國人的耳朵就豎起來了。

我是誰?我的鄰居是誰?我的利益又是什麼?

如今,三個國家對這些問題可能會有新的答案。

1

不妨先看看近年來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經歷的曲折歷程。

2012年,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北京召開。

這次會議取得了很大突破:三國同意年內啓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三國正式簽署中日韓投資協定。

然而不久之後,日本"購島"了,中日關係遭遇"急凍","大家有錢一起掙"的局面突然就因爲日本的一意孤行而擱淺了。

中日韓今明聚首,要提防美國哪些陰招?

2015年,這一會議再次舉行,但是很快,韓國又"薩德"了,緊接着,韓國總統也被彈劾下臺,它想開會也沒人來了……

中日韓今明聚首,要提防美國哪些陰招?

一直到3年以後的2018年,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才得以重新舉行。

實際上,影響這一會議的遠遠不止"購島"和"薩德"。

在經貿領域,日本和韓國先後加入TPP談判,並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這實際上和中日韓自貿區的設想形成某種對沖。

在安全領域,美國"重返亞太",並不斷着力攪動南海波瀾,日本和澳大利亞成爲在南海問題上跳得最高的兩個域外美國小跟班。

日韓之間的齟齬一點也不比中日和中韓之間的少。

在歷史和領土問題上,兩國在這些年裏交鋒了許多個回合,民衆斷指、砸日本車、自fen以示抗議的事情不時見諸報端。今年的半導體制裁風波,讓兩國關係徹底陷入僵局,至今才稍微出現一點緩和的跡象。

中日韓今明聚首,要提防美國哪些陰招?

所以,中日韓三國志寫到今天,依然是合作與共贏的筆調,着實不易。

2

這些曲折,有的屬於鄰居之間的積怨,但有的卻不是。

在固有的歷史積怨之外的那些事情裏,多多少少都和美國有關。

美國會因爲中日韓關係的實質性改善而不悅,幾乎沒有人會懷疑這一點。

有人說,蓬佩奧看到這一幕會氣到肝疼。

所以,美國政要到亞洲,幾乎從不忘記在這個地方打進點楔子。

比如美國防長埃斯珀今年訪問亞洲時,"不經意間"透露說,美國準備在亞洲部署新型陸基常規中程導彈。

中日韓今明聚首,要提防美國哪些陰招?

導彈對準的,除了中國和俄羅斯,不太可能有別人了吧。

埃斯珀沒有說準備在哪裏部署,也許還沒到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但是輿論紛紛猜測,日本和韓國的可能性最大。

中國方面毫不猶豫地表示,如果美國在亞洲部署中程導彈,中國將採取反制措施。

還特別點名警告了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

儘管埃斯珀在返程的路上又收回了這句話,改口說目前美國還沒有辦法在亞洲部署中導,但分析普遍認爲,這顯然已經不是一個"會"或者"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部署"與"在哪裏部署"的問題。

一個"薩德"反導防禦系統就足以重創中韓關係,如果美國在亞太前沿部署中程導彈,這裏出現一場重大危機將是件高概率的事情。

中日韓今明聚首,要提防美國哪些陰招?

除了部署進攻性武器系統,美國的"洗腦"系統也會開足馬力。

一方面,老調重彈的"價值觀同盟"的喊聲很可能時不時飄到東亞的天空上,歸根結底就一個意思:你的價值觀和中國不一樣,你跟中國不可能走得長遠,你可長點心吧,我都是爲你好……

另外一方面,美國還將不遺餘力地強化區域紛爭和衝突點,進一步強化"中國威脅論",以此對其他國家造成一種錯覺:"要活久見,我還得靠美國。"

東亞的繁榮和發展,並不在美國的考慮範圍內。

3

也恰恰正因如此,在此刻打破迷思,推動區域合作,讓三國利益深度捆綁,在合作中一起往前走,顯得尤爲重要。

面對美國,三個國家有各自的國家利益,這是事實。美國當然也有自己的國家利益,我們也無需對此進行過多的價值評價。

但是中日韓的合作越火熱,三個國家在分別面對美國的時候就將更有戰略主動性,因爲良好的三方合作會成爲它們當中每一個國家贏得美方更多尊重的槓桿。

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

特別是剛剛經歷了美國陡然把"安保費用"要價提高好幾倍而倍感屈辱的韓國和日本,對此應該感受更加深刻。

中日韓今明聚首,要提防美國哪些陰招?

平心而論,今天的中日韓三國原本沒有什麼根本性利害衝突。三個國家之間的齟齬和摩擦,很多都在社會集體心理層面被放大了。

事實上三國在不斷磨合中,已經靜靜地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利益關係。

中日韓今明聚首,要提防美國哪些陰招?

中日韓分別是亞洲經濟的前三強,三國GDP加起來和美國2018年的GDP總額不相上下,中國穩居日韓最大貿易伙伴,日韓兩國是中國第二和第三大貿易伙伴國。

在人文交流上,紀錄也被不斷刷新。2018年,日本的外國遊客中有1/4來自中國,韓國和中國均居對方國家留學生人數之首。

我是誰?我的鄰居是誰?我的利益又是什麼?

在冷戰時期,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很簡單。但如今,它們顯然不只有一個維度的回答。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