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無數日軍端着刺刀,嘴裏哇哇大叫,然後如同潮水一樣湧向美軍。這一幕往往是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日常。而面對這種日常生活,美軍的應對策略就是拿出一支由溫徹斯特生產的霰彈槍,來應對這些發了瘋的日本人。這種揚名於一戰的武器,曾經成爲德國人的噩夢,也是二戰中日軍的夢魘。那麼這種武器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一、溫徹斯特的霰彈槍

溫徹斯特M1897是一枝由著名的美國槍械設計師約翰·勃朗寧,設計的泵動式霰彈槍。

所謂泵動式,是指通過一根與外裹護木相連的傳動杆連接由射擊者直接驅動槍機前後運動,從而完成射擊循環的運作方式。

在使用泵動式槍時,應先扣下扳機。待槍發射後,用力向扳機方向將護木拉到底。看到彈殼拋出並聽到"咔嚓"一聲後。再用力將護木向槍口方向推到底,即可完成上膛而再次準備發射。

最初的M1897霰彈槍是溫徹斯特公司諸多霰彈槍中,最爲經典的一款。當然,如果和溫徹斯特M1887這種槓桿式霰彈槍比起來,帥氣程度還是不足的(畢竟《終結者2》裏,州長那個甩槍動作太過經典)。

不過這種溫徹斯特M1987槓桿式霰彈槍也有它的問題,那就是遠不如泵動式來的可靠,且結構過大,導致槍身不夠緊湊。

所以溫徹斯特公司就聘請了約翰·勃朗寧製造了M1897泵動式霰彈槍。

與溫徹斯特1887相比,溫徹斯特M1897是一枝沒有扳機切斷裝置的外置式擊錘型霰彈槍,使它能夠快速連射。這意味着使用者只要在保持扣着扳機以下反覆不斷地拉動前護木,霰彈槍就會在前護木和槍機都回到前端閉鎖的一瞬間發射。

可以想象,溫徹斯特M1887拍馬也趕不上溫徹斯特M1897,所以在溫徹斯特M1897面世之後,溫徹斯特M1887就立刻停產了事。而溫徹斯特M1897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風靡美國,甚至遠銷海外,成爲了所有好獵手都必備的獵槍。

不過如果是這樣,顯然溫徹斯特M1897並不會就此揚名,霰彈槍也不會。

真正讓溫徹斯特M1897揚名的是若干年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這場戰爭的爆發,讓霰彈槍成爲了德軍的夢魘。

二、塹壕清掃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一種,非常單調,毫無技巧的模式下進行的。

雙方都挖掘塹壕,鋪設鐵絲網--有些還是通了電的,埋設地雷,一層一層的塹壕被交通壕鏈接,形成了延綿百餘里的寬大陣地。然後大家都架好機槍大炮,等着對方衝鋒,或是己方先衝鋒。

進攻的一方和拿破崙時代沒有任何區別,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槍,帶着鋼盔,挺起胸膛向敵方的陣地走去,最多就是有炮兵的掩護髮動攻擊。可以想象,在一戰的時候,以這種進攻方式去進攻敵人的陣地,顯然會死得慘。

但就算僥倖衝進去之後,你也一樣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喫,

因爲塹壕的特殊性,在塹壕的戰鬥往往會變成慘烈的白刃戰。這個時候能笨重的步槍就顯得毫無意義,手槍,匕首,工兵鏟,甚至是磚頭纔有意義。

完全拼的就是誰人多,誰能打。所以塹壕裏的此起彼伏的白刃戰也不是那麼好打的,進攻方和防守方都要付出較爲慘痛的代價,當然進攻方更慘。

但是美國的加入則完全改變了這個情況,因爲美國人不是舉着刺刀進來的,美國兵是舉着霰彈槍跳進戰壕的。

觀察了戰爭三年的美國人意識到了塹壕戰的殘酷性,尤其是在一個戰壕裏戰鬥時需要多麼大的大量的近距離火力變得清晰。

而M1897戰壕型就是這種思想的一種演變形,先前存在的溫徹斯特M1897亦進行了修改。美國軍隊使用了短管版的M1897霰彈槍,並且把它稱爲"戰鬥霰彈槍"、"戰壕霰彈槍"或"防暴槍"。

這種溫徹斯特M1897的衍生型,被稱爲M1912霰彈槍。

溫徹斯特M1912是有史以來第一種真正成功地大量生產的內置式擊錘泵動式霰彈槍。

它的管式彈倉是通過槍的底部以進行裝填,

空的霰彈藥筒會從機匣右方長約62毫米(2.44英寸)的拋殼口排出。

管狀彈倉可以裝填5發234英寸12鉛徑霰彈藥筒(將膛室之內的1發都計算在內的話就是6發)。

當管狀彈倉裝上一個特殊的木質零件,管狀彈倉就可以增加2發、3發、4發霰彈藥筒。

戰爭期間,這種霰彈槍被大量發給了美軍士兵,這就讓美軍士兵有了在塹壕戰時,有了相當強大的火力。這種方便活動的短槍管和強大火力,就是讓這個型號成爲塹壕戰的理想選擇的原因。

而德軍士兵則驚恐地發現,他們的對手無比強大,瞬間能將一個人置於死地,幾個舉着霰彈槍的美軍士兵,可以輕鬆地殺死整條塹壕裏的德軍士兵。

驚恐萬分的德軍,將這種溫徹斯特M1912霰彈槍起了個綽號,叫做"塹壕清掃器",也稱之爲"鐵掃帚",因爲它們確實可以將塹壕裏的德軍全部清掃乾淨,就和掃垃圾一樣。於是德國政府在1918年9月14日對美國發出外交文件進行抗議,

宣稱"按照戰爭法,霰彈槍是被禁止的……特別禁止採用任何會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的武器、彈藥或推算出的材料。"並表示,德軍將處決任何抓到的,攜帶有霰彈槍的美軍士兵。

不過美國對他們的霰彈槍的使用解釋,與德國有所不同。

陸軍軍法將軍兼時任國務卿羅伯特·藍辛(英語:Robert Lansing)認真地審議和審查所適用的法律,並且及時地反駁了德國的抗議。同時美軍司令部表示,如果德軍敢處決美軍戰俘,他們就揪出一個德軍戰俘處決。

無奈之下,德軍只能悻悻地收回了抗議和威脅。

但作爲對霰彈槍的回應,德軍也很快拿出了自己的"塹壕鐵掃帚"--MP18衝鋒槍。可不管怎麼說,經過一戰戰火的洗禮,溫徹斯特公司的霰彈槍算是揚名立萬了。

三、太平洋上的鐵掃帚

一戰結束後,美國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也遇到了斷崖式的大蕭條,好不容易通過羅斯福新政恢復過來之後,就趕上了二戰。原本美國人還打算好好賺錢,不管這些破事,但不開眼的日本人非要偷襲珍珠港,直接把美國人打了個暈頭轉向。美國人捱了揍之後,立刻清醒了過來,決定對日宣戰,狠狠教訓日本人。

然而話是這麼說,但是美軍士兵內部還是恐懼日軍的。

他們紛紛傳說,日軍各個都善於白刃戰,十分兇殘,能在白刃戰裏拼死幾十個美軍還不帶喘氣的。

這種匪夷所思的傳言,放到今天當然是沒人信的,但在當時當然是讓美軍十分恐懼。美軍士兵普遍認爲,日本人兇殘的和大猩猩一樣,每個都是體能超羣的超人。

面對軍隊內部流言四起,士兵未戰先怯的情況,美軍高層決定,全軍苦練白刃戰,好在戰場上砍死這羣日本人。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美國大兵們放下步槍,抄起大刀叮噹當地練了一段時間後,美軍高層發現自家士兵的白刃戰水準始終上不來。

這羣有着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的美軍大兵,對於近戰的配合十分不到位。真上了戰場拼起刺刀之後,反倒是美軍經常會被日軍用刺刀攆着跑。

很明顯,美軍不擅於拼刺刀。而且他們練起砍刀時的場面實在過於歡樂,如同一羣脫了繮的哈士奇,美軍高層實在是覺得慘不忍睹了,所以果斷停止了這種不靠譜的訓練。

但是日本人還是要對付的,總不能老是自家士兵被日本人用刺刀追着跑吧?

但就算日軍好不容易衝過了火網,他們也要迎接來自美國陸戰隊員的問候,以及來自美國的近戰方式--霰彈槍轟擊。

猝不及防的日軍士兵還不等把刺刀捅進美國大兵的身體,就被霰彈槍所發射的鉛彈糊了一臉,然後就成了篩子。個別運氣不好的日本兵,可能還因爲距離過近,結果被霰彈槍轟爛了四肢。

這羣日本土包子們,根本不知道美國溫徹斯特霰彈槍在歐洲的威名,紛紛驚恐於這種強大的武器帶來的強大殺傷力。一旦遇到霰彈槍的完蛋攢射,日軍就只能瘋狂逃竄。

倖存的日軍紛紛向戰友講述美軍裝備了一種強大的,能發射小型榴霰彈的"手炮",能夠將他們打的粉碎。

震驚於霰彈槍威力的日軍,只能一邊躲着美軍霰彈槍手走,一邊咒罵美軍沒有武士精神,沒有軍人的榮譽。但對於美國人來說,能打死這羣日本人的,就是好東西了。何況,這可是"塹壕清掃器"、"鐵掃帚"--溫徹斯特M1912霰彈槍呢?

結語

二戰後,這些溫徹斯特M1912霰彈槍依舊在美軍內服役,參加了後續的許多戰爭,移植到了越戰時期都還有使用。可是由於過於頻繁的使用,以及該槍的最終停產,導致美軍只能將其替換。

而溫徹斯特公司雖然從1963年後到2006年間生產了特別紀念版本,最終隨着在2006年美國連發武器公司破產,而結束了長達95年的生產。不過作爲一款經典的霰彈槍,人們現在仍舊可以在各種影視作品裏看到它的身影,M1912霰彈槍本身就成爲霰彈槍的一個符號。

與溫徹斯特1887相比,溫徹斯特M1897是一枝沒有扳機切斷裝置的外置式擊錘型霰彈槍,使它能夠快速連射。這意味着使用者只要在保持扣着扳機以下反覆不斷地拉動前護木,霰彈槍就會在前護木和槍機都回到前端閉鎖的一瞬間發射。

可以想象,溫徹斯特M1887拍馬也趕不上溫徹斯特M1897,所以在溫徹斯特M1897面世之後,溫徹斯特M1887就立刻停產了事。而溫徹斯特M1897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風靡美國,甚至遠銷海外,成爲了所有好獵手都必備的獵槍。

不過如果是這樣,顯然溫徹斯特M1897並不會就此揚名,霰彈槍也不會。

真正讓溫徹斯特M1897揚名的是若干年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這場戰爭的爆發,讓霰彈槍成爲了德軍的夢魘。

二、塹壕清掃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一種,非常單調,毫無技巧的模式下進行的。

雙方都挖掘塹壕,鋪設鐵絲網--有些還是通了電的,埋設地雷,一層一層的塹壕被交通壕鏈接,形成了延綿百餘里的寬大陣地。然後大家都架好機槍大炮,等着對方衝鋒,或是己方先衝鋒。

進攻的一方和拿破崙時代沒有任何區別,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槍,帶着鋼盔,挺起胸膛向敵方的陣地走去,最多就是有炮兵的掩護髮動攻擊。可以想象,在一戰的時候,以這種進攻方式去進攻敵人的陣地,顯然會死得慘。

但就算僥倖衝進去之後,你也一樣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喫,

因爲塹壕的特殊性,在塹壕的戰鬥往往會變成慘烈的白刃戰。這個時候能笨重的步槍就顯得毫無意義,手槍,匕首,工兵鏟,甚至是磚頭纔有意義。

完全拼的就是誰人多,誰能打。所以塹壕裏的此起彼伏的白刃戰也不是那麼好打的,進攻方和防守方都要付出較爲慘痛的代價,當然進攻方更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