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县木塔

辽代木构佛塔,即佛宫寺释迎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里。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

在建筑史上,该塔是高层木构结构的划时代代表作。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对木塔的研究工作,1935年进行测绘;1962年又曾补测。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 木塔位于佛宫寺的中轴线中部,构成以塔为中心的寺院总体布局。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底层副阶前檐柱对边约25米。塔身外观是5层6檐,最下层是重檐,2至4层都有平座夹层,所以全塔实际上是9层。从地面到刹顶高67.31米。

应县木塔保持了中国固有的楼阁特色,被称作“楼阁型”塔。它是方形木塔的进一步发展。因采取八角形平面,使应力分布比方形均匀,同时改变了早期中心柱、墩的做法,采用连接内外槽所构成的筒型框架的结构方式,既争取了中部空间,便于布置佛像及礼拜活动,又提高了塔身的抗弯、剪能力。

▲ 塔底结构

木塔建在一个外包砖石的夯土基座上,台基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在八角形的台基上,布置内槽柱、外檐柱以及副阶檐柱。所有的柱子用梁、枋连接成一个筒型的框架。塔身底层的内槽和外檐角柱都用双柱,并砌在1米厚的土坯墙内。

墙的下部是砖砌裙墙,裙墙和土坯墙交接处,有木板防潮层。转角增设一柱,既可减小梁、枋和柱头铺作交接处的剪力,也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柱间用厚墙填充,更可防止构架的扭曲。全塔为适应不同的结构及构造的需要,共使用了60几种不同组合的斗栱。

底层以上的2至4层设平座夹层,其结构是由梁、枋、斗栱与短柱结合所组成。金代维修时增加了斜撑,形成了类似近代建筑中的平行桁架式的组合圈梁,使结构更加完善。在平座的内环,还有用4层仿木叠置组成的一道井干式的圈梁。

整个夹层实际上是一个刚性很大的箍,在5层塔身中,间隔匀布了这样4道箍。全塔结构是一个柱、斜撑、复梁与斗栱的组合体,它不但可以抵制较大的风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抗震的能力。

▲ 应县木塔示意图

塔身各层柱子均衔接而上,每层外檐柱都和它下面的平座层柱在同一轴线上,但比下层的外檐柱向塔心退入约半柱径,平座层外柱立在下层斗栱所挑承的草栿上。

这样,既造成塔身优美的收分轮廓线,又符合力学原理,使8根轴线都略向塔心倾斜,利用水平分力保证榫卯结合的牢固。外檐柱所形成的8面塔身,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4个斜面的两次间中,设置剪刀撑(用荆笆抹泥墙封护)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但在近代被拆改为门窗,以致造成塔身向东北方的扭曲。

形体与空间 应县木塔是把实用、结构与建筑造型统一起来的一个典范。塔的比例适度,体形端庄。在全塔木结构上均施土红色涂料,建成之初各层塔身并有局部白粉墙衬托,十分典雅。

各层塔身每面3开间,4个正方向当心辟门,夹层结构在外观上处理成腰檐、平座。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顶上立铁刹,其结构是陶制仰莲两层,上置铁莲一层,承托铁制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刹杆顶部原设有连8个檐角的铁链,每层檐角悬铁制风铎,这些现已无存。

▲ 塔内彩塑佛像

在空间的组织和利用方面,塔的5个正式楼层上,内槽柱里的中央空间供奉佛像,底层的释迦坐像高达11米,周围并有壁画。内槽和外檐柱之间,供人通行。各层外檐平座设栏干,形成周围挑台,以供人凭眺。

拨开层层泥土 重现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时空隧道 展露历史的真实面貌

往事娓娓道来  

秘密层层剥开

零距离触摸古代文明 

面对面感受历史故事

考古中国

网站:www.kgzg.cn

微信:kgzg_cn   微博:kgzg

邮箱:[email protected]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