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縣木塔

遼代木構佛塔,即佛宮寺釋迎塔。位於山西省應縣城裏。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在建築史上,該塔是高層木構結構的劃時代代表作。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開始了對木塔的研究工作,1935年進行測繪;1962年又曾補測。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木塔位於佛宮寺的中軸線中部,構成以塔爲中心的寺院總體佈局。塔的平面爲八角形,底層副階前檐柱對邊約25米。塔身外觀是5層6檐,最下層是重檐,2至4層都有平座夾層,所以全塔實際上是9層。從地面到剎頂高67.31米。

應縣木塔保持了中國固有的樓閣特色,被稱作“樓閣型”塔。它是方形木塔的進一步發展。因採取八角形平面,使應力分佈比方形均勻,同時改變了早期中心柱、墩的做法,採用連接內外槽所構成的筒型框架的結構方式,既爭取了中部空間,便於佈置佛像及禮拜活動,又提高了塔身的抗彎、剪能力。

▲ 塔底結構

木塔建在一個外包磚石的夯土基座上,臺基分兩層,下層方形,上層八角形。在八角形的臺基上,佈置內槽柱、外檐柱以及副階檐柱。所有的柱子用梁、枋連接成一個筒型的框架。塔身底層的內槽和外檐角柱都用雙柱,並砌在1米厚的土坯牆內。

牆的下部是磚砌裙牆,裙牆和土坯牆交接處,有木板防潮層。轉角增設一柱,既可減小梁、枋和柱頭鋪作交接處的剪力,也增加了構架的穩定性;柱間用厚牆填充,更可防止構架的扭曲。全塔爲適應不同的結構及構造的需要,共使用了60幾種不同組合的斗栱。

底層以上的2至4層設平座夾層,其結構是由梁、枋、斗栱與短柱結合所組成。金代維修時增加了斜撐,形成了類似近代建築中的平行桁架式的組合圈樑,使結構更加完善。在平座的內環,還有用4層仿木疊置組成的一道井榦式的圈樑。

整個夾層實際上是一個剛性很大的箍,在5層塔身中,間隔勻布了這樣4道箍。全塔結構是一個柱、斜撐、復梁與斗栱的組合體,它不但可以抵制較大的風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抗震的能力。

▲ 應縣木塔示意圖

塔身各層柱子均銜接而上,每層外檐柱都和它下面的平座層柱在同一軸線上,但比下層的外檐柱向塔心退入約半柱徑,平座層外柱立在下層斗栱所挑承的草栿上。

這樣,既造成塔身優美的收分輪廓線,又符合力學原理,使8根軸線都略向塔心傾斜,利用水平分力保證榫卯結合的牢固。外檐柱所形成的8面塔身,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4個斜面的兩次間中,設置剪刀撐(用荊笆抹泥牆封護)以增加結構的穩定性。但在近代被拆改爲門窗,以致造成塔身向東北方的扭曲。

形體與空間 應縣木塔是把實用、結構與建築造型統一起來的一個典範。塔的比例適度,體形端莊。在全塔木結構上均施土紅色塗料,建成之初各層塔身並有局部白粉牆襯托,十分典雅。

各層塔身每面3開間,4個正方向當心闢門,夾層結構在外觀上處理成腰檐、平座。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頂上立鐵剎,其結構是陶製仰蓮兩層,上置鐵蓮一層,承託鐵製覆鉢、相輪、寶蓋、圓光等。剎杆頂部原設有連8個檐角的鐵鏈,每層檐角懸鐵製風鐸,這些現已無存。

▲ 塔內彩塑佛像

在空間的組織和利用方面,塔的5個正式樓層上,內槽柱裏的中央空間供奉佛像,底層的釋迦坐像高達11米,周圍並有壁畫。內槽和外檐柱之間,供人通行。各層外檐平座設欄干,形成周圍挑臺,以供人憑眺。

撥開層層泥土 重現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時空隧道 展露歷史的真實面貌

往事娓娓道來  

祕密層層剝開

零距離觸摸古代文明 

面對面感受歷史故事

考古中國

網站:www.kgzg.cn

微信:kgzg_cn   微博:kgzg

郵箱:[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