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2 09:2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王豔瓊 通訊員 賴淼蓮

故鄉情,最難忘。歷時一年製作完成的紀錄片《廊橋築夢》即將於11月24日17點30分在央視9套播出,該片講述了人們爲廊橋修復不怕險阻、艱苦奮鬥、互助互愛的故事,展示一份廊橋從沖毀到重修的紀錄,把“橋”和“人”的講述結合起來,凝結爲一部珍貴的歷史檔案。

修復廊橋 再續鄉愁

時間回到2016年9月15日,受颱風“莫蘭蒂”影響,泰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短短1個半小時內,三座國寶級廊橋——薛宅橋、文興橋、文重橋被洪水衝擊轟然倒塌。許多鄉民陪着廊橋生活了一輩子,這一幕的發生讓他們扼腕痛惜。一段人們救橋、築橋、守橋的感人故事正在發生……

人們的願望出奇一致:不能讓百年廊橋成爲“遺夢”。在當地政府的號召下,一場“全民救橋”行動迅速展開,鄉民們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門搜尋廊橋構件,哪怕木構件重達八九百斤,也要戮力同心。

沖垮前的薛宅橋(季海波 攝)

沖垮前的文重橋(孫斌 攝)

沖垮前的文興橋(季海波 攝)

春來秋去,故鄉的橋連着難忘的情。泰順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季海波介紹,這次修復不同於以往的落架修復,而是依照文物修復技術要求,將原構件“歸位”。“打撈回來的木構件要經過6個月反覆甄別。”季海波說,施工團隊採用“專家團隊+圖紙數據+現場原構件+傳承人經驗”方式,做到每一件木構件施工前有方案登記,施工過程有圖片留檔,安裝歸位後有位置記錄。

熱火朝天的薛宅橋和默默工作的匠人

廊橋災後修復,離不開施工團隊夜以繼日的通力合作,更離不開當地百姓的自發幫助。從最初尋找木構件到廊橋施工修復,當地羣衆熱心參與。

文重橋修復現場

歷時整一年,三座廊橋的修復工程終於在2017年中秋節順利竣工。文興橋在四方百姓的見證下進行圓橋儀式,宴百家、舞長龍、敲鑼鼓、放煙火,熱熱鬧鬧地宣佈橋的重生。

率先完工的文重橋

“感覺長舒一口氣,終於完成了廊橋守護這一特殊時期的任務。”這一年多以來,泰順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季海波承擔了太多的重負,“廊橋上還有160年以前的木構件,它們是活着的歷史,我們這一代人還要給後人留下可紀念的東西。”

廊橋築夢 匠人匠心

在溫州泰順的羣峯疊翠間,唐宋明清代留下的30多座古廊橋, 被譽爲世界橋樑的“活化石”。木拱廊橋,以其巧妙優美的結構造型,再現了《清明上河圖》的虹橋形象,被譽爲“中國瑰寶”。

在泰順人的心裏,廊橋不只是一座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文物,更是泰順人智慧的結晶和精神的寄託。

爲了記錄下廊橋的故事,浙江電視新聞頻道歷時一年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廊橋築夢》,以真實的人物故事爲主線,長週期跟蹤拍攝的手段來完成電視敘事,原生態地反映修橋人的理想信念,挖掘生動的人物故事,展現修橋過程中的困境和問題。

此片將於11月24日(本週六) 17:30,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泰順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季海波,泰順當地三位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曾家快、鄭昌貴、賴永斌,一直默默守護着文興橋的老人藍振城,一幫專門爲調研古廊橋的營造技藝而來的長安大學橋樑專業學生,以及衆多泰順鄉民將出現在畫面裏,爲觀衆講述修復廊橋的故事。

除了突出“人”的存在,《廊橋築夢》在技術上採用超大廣角、航拍、水下攝影、高速攝影、延時攝影等多種手段。該片導演透露,當地文化員拍攝下14793張照片,後期一一校準上萬張素材的畫面位置。《廊橋築夢》的片頭和編梁木拱部分的動畫,則是在考察了幾十座慶元、泰順的古廊橋後敲下的動畫腳本。“廊橋築夢四字動畫下面,就是小鳥飛過藍天白雲,這是一種夢想的境界,也是人們對廊橋‘築夢’的一個追求。”

據悉,《廊橋築夢》還曾獲第十二屆“紀錄·中國”創優評析人文類二等獎,從全國10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爲浙江唯一獲獎的作品,值得期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