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5年的艰难旅程已经落下帷幕,中国火箭技术即将迎来曙光,钱学森是如何说服毛泽东优先发展导弹?在工业体系还不健全的时代,钱学森是怎样克服种种阻力,最终创造奇迹?

  

  

  《国家记忆》特别节目《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系列节目第二集《命运的抉择》,为您讲述中国导弹事业从零开始探索的故事。

  执着坚持 中国导弹事业迎来曙光

  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定优先发展飞机研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共识。让高层出乎意料的是,钱学森却态度鲜明的建议,应优先发展导弹。在钱学森看来,中国刚刚起步的工业基础,很难在短期内解决飞机的发动机和材料等问题,而导弹的研制进度将比飞机快的多。更重要的是,飞机需要载人,而火箭不需要。钱学森告诉大家,在国际上美苏两国已经加快了导弹核武器等尖端国防技术的研究发展,火箭武器终将彻底改变现代战争的思维方式,也是未来发展航天事业的重要基础。

  1955年,从东北考察归来的钱学森,很快便在北京见到了彭德怀,话题依然是导弹,他告诉彭德怀,美国军方从开始研制,到搞出第一枚导弹,用了近10年时间,而中国可以比他们更快。在彭德怀的安排下,从1956年初,钱学森开始给中央领导人和解放军高级将领进行一系列关于导弹的讲演活动。

  (图:1956年2月1日,毛泽东宴请全国政协委员,特地把钱学森安排在他的身边)

  毛泽东更改名单座次 只为向钱学森提一个问题

  很快,毛泽东也对导弹产生了浓厚兴趣。1956年2月1日,钱学森第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见到了毛泽东,在宴会开始前,毛泽东特意审阅了名单座次,将原本坐在37号桌的钱学森改到了1号桌。毛泽东的这一次改动,给钱学森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经典的一张照片。

  毛主席问钱学森,就我们国家用三个五年,在原子能、原子弹和导弹等尖端技术上能不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钱学森的答案简单而又明确,只要计划周密,工作努力是可以实现的。1956年,为了打破西方的核垄断和战争讹诈,中共中央果断作出了研制原子弹、导弹,发展国防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

  中国导弹工程迈出第一步

  1956年,对那一代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年初,中共中央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宣布,国务院将着手制定1956至1967年科学发展的12年远景规划。钱学森参与了整个规划的制定工作,并担任由12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组长。

  在规划的57项重大研究任务中,导弹、原子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技术这六个方向,被定为紧急重点任务,在钱学森的推动下,新中国把一批尖端科研领域锁定在世界最前沿。在他的率领下,从零开始的中国导弹研制工程,在蹒跚中迈出了第一步。

  (图:1955年10月28日,钱学森到达北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等前来迎接)

  奠基中国航天事业

  1956年的春节刚刚过完,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摆放着由钱学森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总理逐字逐句的审阅,并做了一些修改,在报告首页,他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后,转呈其他领导同志阅看。

  在这份意见书中,钱学森就中国发展导弹技术的组织方案,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基于保密的需要,意见书题目中用国防航空工业代替了导弹技术,中共中央很快批准了这份计划,这份意见书也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的奠基文献。1956年10月8日,聂荣臻代表中央宣布,作为中国专门的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组建。

  一份文件“难倒了”钱学森

  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很快便感觉到了压力,院长的职务意味着大量而琐碎的行政后勤事务。当科研技术报告和筹建幼儿园的报告一同送到他的办公桌时,钱学森终于崩溃了。1960年初,聂荣臻收到了钱学森的一份特殊报告,请求将自己降为副职。

  为了让钱学森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重大科研技术问题,周恩来总理再次签署任命书,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改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国防部五院院长。在钱学森后来的人生历程中,所担任的重要职务,大多以副职居多。深邃的思想和简单的处事,构成了钱学森真实的内心世界。

  (图:在466医院食堂中聂荣臻代表中央宣布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组建)

  END 如果你想说点什么 可以直接写留言

  如果喜欢 就请关注我们吧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