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简单地把全世界所有的“技术宅”集中在一起,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人类难题。但当我意外地观摩了2018年英菲尼迪车辆工程学院中国区总决赛的部分赛程,并亲身与选手们进行沟通之后才发现,“技术宅”的成功绝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储备、动手能力、自我表达、团队合作等看得见的层面,更在乎于他们对于自己精神层面的追求。

  虽然这是一个英菲尼迪与雷诺F1车队联手打造的汽车尖端人才选拔项目,但在我看来,当人生还处在以学习为主的起步阶段,就能够有机会在国际化的专业背景中去接触不同的人才,展示自己的才华,“技术宅”们的生活远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

  到这个时候,我觉得是时候要改变我对各位选手的称谓了,他们更适合用“青年才俊”来概括,而获得最终胜利的幸运儿也将拥有令人艳羡的机会–––成为英菲尼迪欧洲技术中心和雷诺F1车队技术中心的实习生,实习期12个月整。

  在来到选拔活动现场之前,我曾有过不少关于选拔环节的想象–––是一张张考卷来默写理论知识,还是将一辆英菲尼迪Q50改装得面目全非?虽然部分环节看上去有些平淡:根据统一规格的遥控车,进行调校,在统一的场地进行加速测试,但看似简单的遥控车调校也考验着参与者对于车辆的最基本认知和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以专业认知决胜负的环节结束之后,参与的选手最终需要面对的是专业人士和来自媒体同行们关于沟通技巧的考验。虽然不乏刁钻问题,但每一位选手都在这个环节表现出了一名技术属性强大的专业人士所需要具备的良好沟通能力。

  说实话,作为一名非专业背景的媒体“裁判”,面对选手们对赛车工程、赛例辨析、车队策略等各种问题条条是道的回答,我也不禁开始犹豫,自己的评分表格应该如何下手,才能展示出自己最为公平、公正的判断。

  最终,我要恭喜来自美国阿肯色大学的中国学生朱嘉春。他用出色的沟通技巧和专业的理论基础赢得了几乎所有评委的青睐。而在一天紧张的多个环节较量之后,各位选手也坦言,除了强度需要适应之外,其实通过这个机会来收获喜欢赛车、汽车和相关兴趣的同好,也算是不枉自己的一番努力了。

  面对这些年轻、兴奋、满足的面孔,我除了感慨自己在工作中日渐油腻的麻木情绪有些不合时宜之外,也被那些朝气蓬勃的求知欲和表现力所感染。当然,我没有机会在英菲尼迪欧洲技术中心和雷诺F1车队技术中心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但至少在不同的岗位上,用积极的心态和能力为汽车工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也算是我不甘落后于这些年轻人的具体行动表现吧。

  《ramp驾道》工作微信号正式开通

  扫描下方或者搜索“rampjiadao”添加

  这里每天不仅有福利

  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

  一起侃车、聊车、玩儿车

  ——— END ———

  点我 点我

  点开新世界的大门!

  

  ▼有什么想说的,下拉就可以写留言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