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书画之习气

巨湛, 原名王非。1959年出生,陕西合阳人。1988年西 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在西安美术学院史论教研室,从事中国美术史论的教学与研究 。 主要论文有:《灵魂的历程》、《从艺术人格学看中国美术的发展,》、《苏轼文人画思想及其价值》等。参加《,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中《画论叙录》和《绘画流派》的撰稿工作。

习气

传统书画历史悠久,古今相较,按常理应是互有优劣的,人人心中皆有一杆秤,自不待笔者细言。然而,有一 点可与同道取得共识者:今人习气之重,是古人无法望其项背的。

何谓巧气?

笔者曾在《美术辞林•画论术语》中作过一个解释, "习气本为佛学名词,画论中习气指作画中本末倒置,一味执着定法、不知变通,意在弦耀技巧,献巧邀赏而养成的不 良习惯"。后来,偶读朱和羹《临池心解》中转引恽南田与 王石谷有关习气的论说,便觉自已的解释稍嫌宠统,不曾搔到痒处。其言曰:

"凡人往往以已所足处求进,服习既久必至偏重,习气亦由此生。习气者,即用力之过,不能适补其本分之不足,而转增其气力之有余,是以艺成而习亦随之。”

直是入木三分,一语中的。简言之,所谓习气,就是只于自己长处用力求进,而不肯随时补充学问修养乃至技法方面的本来已存在着的不足。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畸形发展的毛病。

习气又有不同;专于形似技巧上用气力者称为作气、匠 气或作家气;一昧着意于搜奇立异;挑剔顿挫者,称为纵横 习气。习气纵然不同,然皆为书画艺术之赘疣。

习气害艺,由来已久,然以当今为最,盖由国学长期中 断,书入画人根基浅薄而又名利心切所致。以至当今之所 谓"名家"者流正坐此病而不自知,更可悲者举世不知其为 病,反以"风格独特""有个人面貌"赞誉之。于是乎书法 "摇摇摆摆飞上天,钉夹鼠尾钩相连;枯柴蒸饼满纸是,春 蛇秋蚓乱纵横"。国画"麻点铺天不嫌累、扭捏丑怪强做作;笔力浮弱黑气多、揉纸喷枪有绝活"。书画至此,还有何意趣可言!

或问既知习气为病,如何对治?答曰:第一,先要知道 个人风格不是习气。林散之言“历代名家各有专美,要皆无 病"。所谓"专美",即个人风格,"病",便是习气。第 二,补其本分之不足。中国传统书画之美,实乃笔墨变化之美,而笔墨变化之美,实乃道气美,道气之美,实乃人格之美。书画是人格的演练场,非捞名射利的本钱。其间容不得一毫急功近利,欺世媚世的念头。故尔博大精深,非穷一生心力,傅学、。慎思、明辨、力行,精纯专一不能臻于完善。修养用功当如"瘠者饮药,令举体充悦,如精金美玉品格,光泽精粹而温润高贵,庶几近之。

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商宋诗人姜白石论书法曾说过:"一须人品高"。明代文征明论画进而提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那么,人品 高与不高何以区别?为什么不言人品不高,用笔无法而言用 墨无法"?人品与用墨有什么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俗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元代画家钱选论"士 气"时说"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可见摆脱名利得失 计较的人品为高,反之为低。

书画艺术是见性明心,抒散怀抱,解放精神的雅事。所 以五代画家、理论家荆浩说:"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 乐书画,代去杂欲",北宋画家理论家郭熙说:"观山水亦 有法,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嗜之目临之则价低。” 绘画艺术真正价值就在于发现并表现天地自然生生不息之 气,烟云变化之色。这就要求画家有一双慧眼,而只有胸怀 坦荡,心境闲静的人才具有些慧眼。

在画论中,笔与墨是两个既相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概念。 所以画论中"有笔有墨", "有墨无笔"之 说。要弄清人品与墨的关系,先须了解画论家有关"笔"与 "墨"的论述:荆浩《笔法记》云:"笔者,虽依法则,运 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 深,出之自然,似非因笔。"石涛《画语录》云:"笔非生 活不神,墨非家养不灵"。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云:"笔 动力阳,墨静为阴。"综上各家论述可见笔主动,其功用在 于取气墨主静表现明暗,晴晦,高低,深浅的色调变化。笔 取阳刚之气,墨取阴柔之气。古往今来所谓人品高尚之士,’ 多力道家与佛禅之徒,其品格是:"知其雄,守其雌" "专气致柔","随遇而安""和光同尘","清静无为" 的,与墨的品格最力一致。人品不高,心为物役,便没有静气;障生其中,便没有慧眼;外巧内拙,智慧便不足。要他 发现并表现出天地万物内美便不可能,所以用墨无法。所以 李日华《竹懒论画》中说:

"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竿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邱壑,日暮妙迹,到头只与髤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

董其昌《画旨》谈及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时也说 :

, "非静者何由深解? 故论书曰: ‘一须人品高,’岂非品高,则闲静无他萦故耶。?”

以上便是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的含义。以此理论及当代画人,只有黄宾虹,林散之,石壶,黄秋园诸公人品画品书品足以当之。齐白石最晚年之画亦时到此境界。陈子林先生、 之画自九零年之后已一大变,精进不已,世人少有知者,不: 知不觉间,已入此境界矣。

“空本难图”,“神无可绘”与"大象无形 ’’

他事之乐,不及读书之乐而读书之乐,又以因此处一二句易解的话引起对以往费解的话的豁然贯通之乐为最。偶读笪重光《画签》至"林间阴影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从着笔 ?空 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便觉有个悟处。

六朝、唐、宋,已有以佛法论画的倾向,在明清之际更为突出。佛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 没有实体。所以实性只能是空。实性虽然是空,然而因缘所 会之处有色相,这是假有,是实性空的显现形态。实性的空, 正是从对假有的认识中参悟出来的。因此《般若波罗密多心 经》说:"空不易色,色不易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笪重光认为这种空的境界是难以图画的,只是画家清新地表 现出他所感触到的因气候环境光线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之趣之时,空的境界也就出生了。同样的道理,神是无形不 能自显的,无法描绘。只有借助对身临其境的山川景物的具 体逼真的形态变化的描写,才能使神境出现。

明乎此便可知老子"大象无形"乃至"大音希声", "大朴不雕"的真实含义了。所谓"大象”,”大音",:‘ "大朴"皆是对"道"的表述。只是角度不同而已。"道", : 就是其作用法则而言;"大象",是就其形象而言;"大音", 是就其声而言;"大朴",是就其所成而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名状不可言 说然而却无所不在,故庄子有"道在尿溺"之言,宗炳有 "山水以形媚道"之论。道存在于一切具有体的事物之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同理,"大象"无一定的形状,举凡天 地间各种在道的作用下形成的 象"都是"大象"的具体显 现。于是我们可以说:大象无形而无不形。既不离具体的形 象,又趙越于具体的形象。即佛法所谓"在一切处,离一切 处"。故对一切切身体验心领神会的具体事物的写意表现 ,皆有进入绘画的极致一一表现出"空景"与"神"的可能 性,而关键的问题是是否能做到"实景清"或者"真境逼"。 这就是扎扎实实的心灵修养,格物致和与笔墨手段的锻炼功夫了。当今画人多不明白此理;不肯在本色处、平实处用心 力,却持一知半解、大言欺人以怪诞离奇,远离常理、,常 情、常形、常态为"大象无形",以掩盖本分之不足。真可, 谓差之一毫,失千之里。

巨湛, 原名王非。1959年出生,陕西合阳人。1988年西 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在西安美术学院史论教研室,从事中国美术史论的教学与研究 。 主要论文有:《灵魂的历程》、《从艺术人格学看中国美术的发展,》、《苏轼文人画思想及其价值》等。参加《,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中《画论叙录》和《:绘画流派》的撰稿工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