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中心醫院殷瀟凡:腰椎間盤突出別硬扛 試試微創治療

圖說:殷瀟凡 採訪對象供圖

20歲的大學男生小吳(化名),年紀輕輕,卻老喊腰腿痛,活動時臀部及大腿的痛感加劇。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小吳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指徵明確。但是,小吳和父母對傳統的手術心存恐懼,生怕“開大刀”對身體影響大。可不做手術,實在痛得不行,已嚴重影響生活和學習。經人介紹後,小吳來到位於莘莊的閔行區中心醫院,求助於骨科主任殷瀟凡。殷主任爲他做了仔細的檢查後告訴他,像他這樣的年輕人,脊椎整體條件優於老年人,因此只需要通過內鏡微創手術,把突出的髓核(壓迫神經的膠狀物質)去掉,不需要做融合固定手術,創傷很小,也不需要全麻及輸血。整個手術過程十分順利,出血忽略不計,術後僅縫合1針。

隨着人口老齡化的發展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等疾病的患病人數日益增加,而腰椎間盤突出症更成爲中青年人的常見病,廣泛地存在於各行各業中,重體力如搬運工是高發人羣;腦力勞動者、長期伏案工作的人發病率也比很高。殷瀟凡主任介紹,對於這類疾病,以前比較多采用常規的腰椎間盤髓核摘除、椎間融合固定手術,這種手術的切口比較長,分離組織多,對病人而言,損傷較大,術後康復較慢。而且,常規手術需要植入內固定重建,以喪失了部分脊柱運動單元爲代價進行椎間融合。同時,手術要在全麻下實施,很多老年人難以耐受,即使勉強手術,風險很大。手術後還有斷釘、感染、腰背部僵硬、活動受限等併發症,且固定融合術後還存在鄰近節段退變加速以至於再要做手術。也正因此,很多患者寧可忍着痛,也不願意開刀治療,嚴重影響了生活和工作。

好在,醫療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總在不斷革新,以腰椎間孔鏡爲代表的脊柱內鏡技術的出現與發展,給這些患者提供了另一種比較有效的治療選擇。殷瀟凡主任介紹,簡單來說,椎間孔鏡就是一個直徑約6-7毫米的硬質空心管子,手術要用的各種抓鉗、射頻刀頭、鏡下磨鑽等,都可以通過這個管子送到身體裏去;管道的頭上有兩個小燈泡和攝像頭。整個手術是在透視機定位和高清攝像系統放大監控下進行的,讓醫生清楚地看到病變的位置準確操作。

手術時,腰部僅僅只有黃豆大小的穿刺孔,然後逐步把k椎間孔鏡通過建立好的工作通道送到腰椎病變的位置,接着再把要用的手術器械,通過這根細細的管子穿進去包括髓核鉗、射頻電極等。髓核鉗可以把突出來的椎間盤去掉,這樣,就不會壓迫神經,疼痛、麻木的症狀就消失了;射頻電極可以進行椎間盤成型、止血等,使術野變得更清晰,並且降低復發的風險。

殷瀟凡說,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擬定治療方案,才能獲得最佳醫療效果、最佳患者體驗度。門診經常遇到一些老人站立或行走時軀幹偏向一側,不能久站,或者只能行走很短的距離。這些老人同時會主訴腰背痛,嚴重時走一段路需要坐下休息一段時間才能繼續行走。他們可能得了腰椎退變性側彎,同時還可能伴有腰椎管狹窄症。這類疾病不僅減少了老人的日常活動,也在客觀上加速了老年人的主要臟器的退變,從而影響到人的預期壽命等。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現了脊柱畸形,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不久前,他接診了一名70多歲的女性患者,經診斷爲脊柱退變性畸形。老年人脊柱發生了畸形,並且有了神經症狀,按照經典的治療方法是需要通過手術強行“糾正”畸形的,但是患者很可能仍然感到不舒服。所以其治療的根本目的是明確責任節段然後採用儘量微創的方法解除神經壓迫,改善患者生活。爲了找出病變的位置,且不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創傷,他通過椎間盤造影聯合神經根管治療的方法,既爲患者解決了病痛,又沒有過多幹預患者的脊柱狀態,大大減少了病人對接受治療的恐懼感。

身爲骨科主任,時常會遇到一些風險很大的手術,殷瀟凡也並沒有將患者拒之門外。“要了解患者的訴求和預期,儘可能爲患者解決病痛,這是我們醫生的職責。”之前,閔行區中心醫院骨科收治了一名106歲高齡女性患者,該患者左髖外傷後疼痛伴活動受限已經持續3個多小時。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成爲了醫生和患者家屬共同糾結的問題。

“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手術併發症和術中的風險,一般極少爲9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進行手術。”殷瀟凡說,“但是,這位患者如果不進行手術治療,即使保守治療有效,她的生活質量也會大大下降。”骨科認真研究患者的病例,經過與患者家屬的充分溝通,最終,一致決定爲患者進行微創手術。當天,歷時約30分鐘的微創手術順利完成。

據瞭解,殷瀟凡所在的閔行區中心醫院,如今已正式成爲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還與中山醫院合作創建“中山醫院-閔行”醫聯體,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出任閔行醫院骨科的學術主任。得益於近年來的骨科大學科發展,如今慕名前來閔行醫院骨科就診的病人越來越多,殷瀟凡主任也時常帶領科室醫生下社區爲居民做健康講座、義診,指導他們保護脊椎,合理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人體脊椎骨有26塊,每塊之間有一個椎間盤連接。椎間盤既沒血管也沒有神經,受創傷後很難恢復。”殷瀟凡談到,假如已經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是沒有辦法把病變椎間盤治恢復正常的,只是把壓迫神經的髓核去除,使神經不外受壓,症狀得到改善而已。因此,脊椎關乎到人的整體健康,因此要好好保護、珍惜。對於年輕人來說,長時間弓腰坐,腰椎會向前彎曲,兩塊腰椎就會擠壓椎間盤。因此,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人,應儘量坐滿整張椅子,如果腰不舒服,可以墊一個靠墊。適當抬高電腦顯示器,儘量不“伏案”工作。書寫時肘部應當全部放在臺面上。

當然,任何標準的姿勢,沒有適當休息和運動,依舊會造成肌肉壓力,引發痠痛。殷瀟凡建議,每工作45分鐘,起身動一動,一定要避免久坐。同時,游泳是鍛鍊保養脊柱很好的運動,老少皆宜。在水中關節基本不負重,即便不會游泳,在水中走路對關節也有益,因爲身體在水中的浮力,可以減輕關節壓力,且水流可提供強化肌力的阻力。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相關文章